其实,我会在开篇用这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两天,刚好看到3月30日央视《面对面》中,经济学家朱民谈起比亚迪时泛红的眼眶,我就想起这句话。那天他在镜头前哽咽的样子,不正是咱们这代人见证中国制造从“山寨货”到“硬科技”的真实写照吗?



我很早之前去买油车的时候,如果单纯的国产车,很多人心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工不好,甚至除了价格之外,后期维修费用肯定高。现在,我开着国产新能源车,完全不用这种顾忌,甚至于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不管是外形还是智能化,性能还是综合性都不输于国际品牌。这种反转,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朱民把中国制造分成三个阶段,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咱们前二十年确实只能拼价格——我表姐在服装厂天天赶工,八亿件衬衫才能换架飞机,听着都心酸。后来开始抓质量,但老外还是觉得我们只会“便宜大碗”。直到最近十年,亲眼见证比亚迪这些企业把“中国智造”四个字擦得锃亮。



你们知道刀片电池实验室的故事吗?工程师们为头发丝1%的精度较劲到凌晨,德国专家直摇头的技术硬是被他们啃下来了。这不就是《论语》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吗?现在中国有6000万工程师,比美日德加起来都多,这些穿着工装在实验室熬夜的身影,才是真正的国家宝藏。

最让我热血沸腾的是看到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卖到国内两倍价钱。当“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让德国工程师惊叹,中国制造正在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质变。这让人想起百年前张謇“实业救国”的呐喊,想起钱学森“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矮一截”的豪情。今天的中国制造,不再是简单的商品集合,而是承载着文明复兴使命的创新载体。正如朱民所言,这种崛起是“一代人的骄傲”,因为每个螺丝的紧固、每行代码的编写、每次技术攻关的突破,都在重构世界对“中国创造”的认知。



说实话,这条路走得真不容易。从三十年前的小电池厂,到现在敢和特斯拉掰手腕,比亚迪的故事就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下次有人再说“中国只会模仿”,我一定要把朱民那句话甩过去:“我们最大的资本是几千万把青春献给实验室的工程师!”

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制造早就不只是跟跑者了。我们在制定标准、开辟赛道,甚至重新定义什么是好产品。就像那支历经淬炼的宝剑,经过三十年磨砺,终于寒光出鞘——这梅花香,我们闻得到,世界更闻得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