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淑娅 武霈

梨花风起正清明,故园肠断倍思亲。菏泽万寿陵公墓博爱纪念廊,“人道、博爱、奉献”会标庄严醒目。晨光中,数十块黑色大理石拼接的纪念碑被露水浸润得清亮,镌刻着2010年我市启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所有志愿者的姓名。截至目前,菏泽已涌现81例遗体器官捐献者。清明节前夕,社会各界人士手持白菊聚集于此,有人低声啜泣,有人反复擦拭特定姓名,更多人则长久伫立,共同缅怀捐献者的高尚情操与无私大爱。


“食道癌带走了父亲,但他的眼角膜让两人重见光明,遗体也成为医学生的无言之师。”追思会上,捐献者家属赵琳泣不成声,这是她连续两年参加纪念缅怀活动,不仅要表达追思和敬意,更要化悲痛为力量,主动加入宣传队伍,用亲身经历传递生命教育的火种。谈起家人捐献经历,朱子联含着泪讲述丈夫张付明的故事:退伍军人自费为村民购置健身器材,车祸离世后捐献眼角膜延续光明。捐献者中有10岁的天使小雨,在生命最后时刻捐出双肾、肝脏和遗体;28岁的小杰以青春之躯成就医学进步的基石。


“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是一项挽救垂危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弘扬人间大爱、彰显社会文明的高尚事业,向所有无私奉献、挽救生命、延续希望的捐献者及其家属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路强表示,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红十字会、文明办、卫健、民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保障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在救死扶伤、保护生命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鼓励公民自愿登记捐献意愿,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机构加入到捐献事业中来,聚细流成江海,汇萤火成星河,共同推进捐献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让希望在世间永存。在清明追思活动现场,300余人共同聆听《生命的礼物》诵读,当白菊铺满纪念墙基座时,春日的阳光正穿透新叶,宛如无数挣脱桎梏的生命在晴空翱翔。这些捐献者生前或是农民、教师、工人,却在生命终章选择以烛光点亮星海——他们的肝脏穿越千山万水延续心跳,角膜让失明者看见春燕归巢,遗体化作手术刀下的无言丰碑。


菏泽人正用大爱改写传统生死观。从2018年器官捐献者张付明,到2023年“生命摆渡人”赵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悲痛中选择让爱延续。正如纪念碑旁新栽的松柏,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已在医学进步的长河里获得永恒新生。当春风吹过刻满姓名的黑色大理石,仿佛听见他们在说: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照亮人间的另一种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