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西班牙《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外交事务发言人公开表态“必须自主制定对华政策”,不再追随美国对抗立场。这一声明标志着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已从经济领域蔓延至战略决策层面。

德国汽车工业的困境成为欧盟转向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五大车企(奔驰、大众、Stellantis、雷诺、宝马)净利润平均缩水15%,裁员潮席卷德国工厂,大众甚至关闭本土生产线。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欧盟汽车制造商直言“无法承受双重打击”——既要应对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又要承受美国市场的成本飙升。




特斯拉资料图

特斯拉和宝马率先打破沉默,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宝马高管坦言:“中国技术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远超欧洲,合作才是生存之道。”这种企业层面的“反叛”倒逼欧盟高层调整策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承认“必须重新规划欧洲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路线”。

碳中和目标成为中欧合作的加速器。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超5000亿欧元推进能源转型,却面临本土光伏产业产能不足的尴尬。中国此时扮演了关键角色——2024年欧盟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中,65%来自中国企业。匈牙利外长直言:“没有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欧洲绿色协议将停滞不前。”

合作已从单向依赖转向双向互补。欧盟需要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中国则借助欧洲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以匈塞铁路为例,这条连接布达佩斯与贝尔格莱德的“一带一路”标杆项目,将两地通勤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3小时,带动沿线物流效率提升40%以上。塞尔维亚经济学家指出:“这不是单方面援助,而是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的持续施压成为战略转向的催化剂。美国不仅要求欧洲承担更高军费(GDP的5%),更在乌克兰问题上单方面与俄罗斯谈判,将欧盟排除在安全决策之外。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直言:“欧洲必须自己决定何时与中国合作,何时竞争。”这种觉醒体现在具体行动:欧盟贸易专员推迟访美行程,转而筹备3月底对华访问,重点商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重启事宜。

产业政策调整更显决心。法国放弃对华强硬立场,推动中法在核能、航空领域合作;德国车企将电池研发中心迁至中国长三角;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扩大在华技术服务团队。欧盟智库报告显示,2024年中欧技术联合研发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3%,远超美欧合作增速。

美国《华尔街日报》观察到,欧盟正以“去风险化”名义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实则加速“向东看”。中国在欧盟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31%,特别是在稀土加工领域占据75%市场份额。欧盟内部文件显示,至少8个成员国绕过布鲁塞尔,单独与中国签订矿产长期供应协议。



欧盟资料图

这种重构不仅限于资源领域。欧洲央行前官员透露,欧盟正考虑将部分欧元清算业务转移至上海,以对冲美元波动风险。而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在2024年逆势增长18%,重点投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行业。慕尼黑经济研究所专家评价:“这不是临时避险,而是系统性战略调整。”

当特朗普仍在挥舞关税大棒时,中欧合作的齿轮已悄然咬合。从新能源汽车的产线联动到清洁能源的技术共享,从基建网络的互联互通到金融体系的深度对接,这场始于生存压力的战略转向,正在重塑21世纪的地缘经济版图。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感叹:“跨大西洋联盟的黄金时代,或许终结于东方智慧的务实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