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已摆脱新能源板块的亏损状态,和比亚迪一样进入了收获期。



作者 | 刘萍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2024开年,被比亚迪压制2年的吉利汽车稍微喘了口气。当年1-2月,吉利汽车销量32.49万辆,以0.11万辆的微弱优势反超比亚迪。

这份短暂的优势虽没有延续全年,但和自己往年对比,吉利汽车销量创新高,2024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217.7万辆,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年目标销量200万辆。

规模增长助力吉利收获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财报。2024年,吉利汽车总收入首次突破2400亿元,达2402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大增213%。

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背后,除了有赖于降本增效,更在于吉利已摆脱新能源板块的亏损状态,和比亚迪一样进入了收获期。

但不同的是,吉利的大半边江山还得靠燃油车来撑。


规模制胜的AB面

在汽车行业,靠的是规模效应赚钱,卖得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自然而然跟上。

根据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成本会大幅下降,然后下降幅度逐渐放缓,等到达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时,就会进入即使产量持续增加但成本也不变的阶段。整体来看,该曲线是一条变形的U型线。

参考理想汽车的表现,国内新能源汽车要盈利,迈过30万年交付量的大关才算是走到盈利起点。如果能突破50万辆,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22年,理想汽车交付13.3万辆车,亏损20.12亿元。2023年理想交付37.6万辆车,同比增长182.2%,实现117.04亿的净利润,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进一步看规模下的成本优势,2022年理想汽车的单车收入为34万元,单车成本约27.4万元。到了2024年,其全年交付50.05万辆,单车收入虽降至28.8万元,但单车成本也降到23.1万元左右。

然而,吉利汽车却偏离了这样的规模经济曲线。2022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43.3万辆,营业收入为1480亿元,单车收入10.3万/辆。到了2024年,其单车收入约为11万/辆。

相应的,按销售成本来算,2022年吉利单车成本为8.9万元,2024年其单车成本上升至9.3万/辆。

虽贵为国内汽车第一梯队,但当比亚迪靠全部押注新能源汽车大杀四方时,吉利的新能源业务其实正处于起步阶段。

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这是吉利新能源造车的缩影。吉利曾是开启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之一,早在2015年,其掌门人李书福就提出颇具野心的“蓝色行动计划”——争取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现实是,即使去年吉利新能源汽车业务大爆发,旗下三大品牌新能源累计销量超88.8万辆,同比增长约92%,但销售占比只达到41%,尚未过半。

而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27.21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25.04万辆,吉利刚达到比亚迪的五分之一。显然,吉利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追赶。

在价格战激烈的2024年,吉利汽车守住了毛利率,从15.3%提升至15.9%,也仍落后于比亚迪的18.7%和特斯拉的23.6%。

这背后,规模效应依然是赛点。

比亚迪遥遥领先的销量能够将研发、采购、制造等摊薄至最低。例如,比亚迪2024年卖了427万辆车,把542亿元研发费摊到每辆车是1.27万元。而2023年,396亿研发费用摊到每辆车是1.31万元,而吉利新能源车的规模效应较弱。

此外,吉利的垂直整合度不足,也拉高了成本。比亚迪的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业务均实现了自研自供,吉利则需向外部购买。

积极的信号是,吉利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已能赚钱养家,拥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2024年下半年起,吉利的新能源板块已经开始实现全面盈利,新能源转型取得初步成功。”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吉利汽车真正彻底扭转颓势、重回发展快车道的转折之年。

从燃油车时代到新能源汽车时代,在李书福看来,汽车行业“规模制胜”的基本规律不会改变,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品牌矩阵的攻守道

吉利业绩创新高,旗下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功不可没。

银河全年销量49.4万辆,同比增长80%。极氪延续高速增长,全年交付22.2万辆,同比增长87%,稳居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冠。领克合营公司全年销量28.5万辆,同比增长30%,按新能源销量占比59%算,相关销量有16.8万辆。

绝对体量尚小,意味着增长空间大。吉利在新能源赛道“掉队”,很大程度是吃了历史遗留问题的亏。

在吉利历史上,有两份著名的宣言。

2007年,在汽车行业普遍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时代,吉利跟随潮流,发布了《宁波宣言》,宣布不打价格战,而是打技术战、打品牌战、打服务战、打道德战,这奠定了之后十多年的发展主导思想。

在此期间,吉利开启一系列“买买买”,拿下沃尔沃、英伦汽车、路特斯等品牌,构建起一张庞大的商业版图。

时过境迁,近年来自主品牌力压合资强势上位,吉利手中的国外品牌没能灵活适应时代的变化,迎战新能源时代还得靠吉利重新建立品牌,“孩子多”成了一种拖累。毕竟,“孩子多”容易打起来,搞得家里不得安宁。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最明显的例子,要数领克和极氪两个品牌互搏。领克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的品牌,以前一直是以燃油车为主,2018年才向新能源转型,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但存在感长期不强。

2021吉利推出极氪品牌,主攻高端市场,走纯电路线,代表性产品是极氪001。问题是,极氪001原本为领克进军纯电赛道的车型ZERO,这导致领克首款纯电车型Z10的上市整整晚了3年,直到去年9月才得以推出。

被截胡的领克,就这样被迫错失抢占市场的机会。因领克Z10同样基于吉利浩瀚架构打造,其外观和极氪007、极氪001类似,品牌辨识度或多或少受到些损害。

自家孩子打架,受益的只会是竞争对手,吉利显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2024年9月,吉利重返造车梦开始的地方台州,发表了《台州宣言》,宣布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将未来集团重点放在了“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上。

随后,吉利旗下多个品牌进入整合阶段,几何并入银河,成为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极氪与领克“握手言和”,改善资源分配问题。

几何于2019年成立,对标特斯拉,走纯电路线,但销量惨淡。据乘联会发布的月销量数据,2024年几何E、几何A、几何C等车型月销量都徘徊在三位数,几何G6最低时只有两位数。

在集团有限的资源面前,品牌整合不仅是为冲销量,也是更好地降本增效。

相较比亚迪、理想汽车动辄上千亿的现金储备,吉利2024年净现金储备为398亿元。好在去年极氪成功上市,给吉利减轻了点资金压力。

在今年吉利2024年报业绩会上,CEO安聪慧再次强调衡量整合价值的目标,即成本和费用的下降。“通过整合,研发投入要下降10%-20%,研发费用率要从11%降到6%,销售费用下降10%到20%。”


销量和技术都得继续卷

不难看出,2024年吉利确实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远未到庆祝之时。无论车企业怎么卷,都会殊途同归到产品打造和技术实力上。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38%,增速从2023年的56%放缓至28%。在基数效应下,竞争转为存量博弈,2025年车企目标已喊出新的销量目标。放大规模效应仍是重要方向,但变得更加务实。

比亚迪预计今年全球销量从427万辆增长至550万辆。表面上看激进,但30%的增速,较其2023-2024年平均50%的增速明显放缓。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相对保守,把2025年设为217万辆,看似停留在现有成绩,实则是减少燃油车销量,向新能源汽车要更多增量。极氪目标定在32万辆,较2024年销量增长44%;领克定在39万辆,同比增长38%;银河试图挑战年销百万销量,直接翻倍。

压力还是不小的。为了实现目标,又不能依赖价格战,吉利只能走智驾这条路。目前,智驾早已是车企必打的牌。

今年3月3日,吉利发布了统一的智驾解决方案“千里浩瀚”。据其介绍,银河未来的全新产品都将搭载千里浩瀚,真正实现智驾平权与安全平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吉利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构建“一网三体系”,即搭建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大数据、智算中心、大模型、卫星星链等科技生态,夯实算力、算法、数据这三个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底座”,今年正好是验证成果落地的一年。

据吉利介绍,千里浩瀚规划了H1、H3、H5、H7、H9共5大层级智驾方案,H1属于起步配置方案,算力也超过100TOPS,远超行业同级的最高标准,而H9方案是首个具有量产落地能力的L3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极氪搭载L3级技术的新车预计年底具备量产车交付能力。

不过,L3智能驾驶赛道已挤满车企。广汽集团宣布将在今年内启动国内首款L3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上市销售,小鹏今年内将在中国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软件能力和体验,比亚迪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在仰望U9上量产搭载L3级城市领航系统,留给吉利证明自身的时间不多了。


图片来源:ECC情报局

2025年已过去一个季度,新能源汽车1-3月累计上险量榜单中,银河、领克、极氪分别排名第5、第8、第11,整体比较靠前,总计上险量达176740辆,在传统车企中排名第二,与比亚迪拉近了约10%的距离。

品牌整合就位,内耗暂告一段落,在剩下的三个季度,就看吉利的智驾表现了。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