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风水,对于权力鼎盛的帝王来说,风水更被视为关乎国运兴衰、王朝长久的关键要素。

在帝王风水中,龙脉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龙脉指的是山脉中气势恢宏并且连续不断裂的部分。

而纵观中国历代帝王,仅仅只有三位帝王埋葬于龙脉,究竟是哪三位?



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身为皇后的武则天终于抓住机会掌控大权,并决定将唐高宗李治葬于梁山,亲自参与规划乾陵的建造。

梁山一共有三座山峰,南边的两座山峰相对较低,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龙脉“山形规整、气势宏大”的要求,也被认为是蕴含着帝王之气。

虽然武则天已经成功登基并且励精图治,但毕竟从古至今都没有女皇登基的先例,众人皆质疑其皇位的正统性。



为了堵住这些人的嘴,武则天反而以皇后的身份退位,并留下遗愿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用人人都敬畏的龙脉彰显地位权威。

于是乾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二圣铜陵,更是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河。

但是想要窥见陵墓中的奥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旧唐书》记载,陵墓内部设下了重重机关,包括陷阱、连环弩机,墓室空隙更是有大量的流沙。

只要有人进入,不是触发机关,就是被流沙活埋,几乎是“挖不开”、靠不近的陵墓。





另一条更为著名的龙脉是秦始皇所葬在的骊山北麓,也是人们“不敢挖”的陵墓。

骊山属于秦岭支脉,而秦岭同样被视作 “中华龙脉”,因此秦始皇陵间接处在“中华龙脉” 之上。

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秦王之后,就立刻颁布诏令启动骊山陵的营建工程,等到他统一六国,更是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建之中。



前前后后一共历经 39 年,这座规模无与伦比的地下帝国终于竣工。

骊山陵的占地面积广袤无垠,达到了极其惊人的程度,其规模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这一巨大的地下建筑工程,不仅是秦始皇个人的陵寝,更是秦朝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但是,秦始皇陵却成为人们“不敢挖”的陵墓,这和地宫内的构造有极大的关系,经过初步探查,地宫内汞含量极高,且和秦朝疆域的河流分布相似,这就和《史记》中的记载不谋而合。

秦始皇在地宫打造了另一个秦王朝,用大量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水银有剧毒,且在常温下会持续挥发,但凡有人敢进入地宫,都会对其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除此之外,地宫内极有可能设有 “触发性连弩”,一旦有人闯入,这些机关便会自动触发,万箭齐发,将闯入者射成筛网。

正因为秦始皇陵神秘莫测,就算时至今日,对其开发仍存在多方面技术难题,再加上如果贸然开挖,很有可能导致墓室塌方破坏陵墓的结构,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除此之外,水银蒸气安全也是一大问题,或许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对待历史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相比较于秦始皇陵,黄帝陵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又更高了一些。



黄帝陵寝的具体位置一直未能确定,依据普遍的观点,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龙脉地段。

桥山龙脉的根源极为深远,它发源于昆仑山,而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

《列仙传》中有提到,黄帝乘龙升天后,臣民将其衣冠葬于此处,同时考古人员在桥山封土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祭祀坑,

这或许表明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此地举行对黄帝的祭祀活动。



桥山也因为有龙脉的存在,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对于神秘的祖先,人们总是抱有探索的欲望,曾经也有考古队提出是否能对黄帝陵展开勘探。

但这个想法很快就遭到了反对,不仅是国内的华人,就连海外华人都觉得黄帝陵是祖先的陵墓,应该保护而不是随意的勘探。

同时,学术界也普遍认为相较于考证陵墓物质层面的真实性,维护现存祭祀体系所蕴含的文化凝聚力更为重要。



此时的黄帝陵早已超越了考古学的范畴,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变迁,是中华人民心中的精神图腾,也成为“不能挖”的陵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