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实习生 梁琪
“从2007年开始,我几乎每天都会守在陵园。”3月23日,邢台市临城县烈士陵园守墓人陈春常告诉记者。18年来,他没有节假日,也没有长时间请过假,就连过春节都在独自守护着烈士陵园的安宁,默默地陪伴着1000多名烈士。
立志:从军人到“守墓人”
在邢台市临城县烈士陵园展馆内,一个写着“人民功臣”的光荣匾格外显眼,这个光荣匾曾悬挂在陈春常老家的门楣上,是他的父亲陈文田用鲜血换来的荣誉。他的父亲陈文田于1938年入党,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战斗到底。
陈春常与光荣匾合影。陈春常女儿陈翠英供图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陈春常回忆,他经常看着光荣匾上的4个大字出神,想象着父亲讲述的那些战争故事,“立志报效祖国”的种子也慢慢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受父亲的影响和激励,1972年冬,18岁的陈春常穿上军装入伍,如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军营里,他先后入团、入党,还受到两次嘉奖,在每一次训练中都全力以赴、稳扎稳打。1979年,陈春常因负伤而退役,回到了家乡。
但陈春常并没有忘记自己“报效祖国”的誓言,开始积极投身家乡基层工作。担任村干部期间,他主要负责党建和民调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先后获得4次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发展党员9名。他坚持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纠纷30余起。他还带领民兵训练,勇夺全县第二的好成绩。
“只要祖国需要,我依旧是那个奋不顾身、投身报国的青年。”2007年,53岁的陈春常得知临城县烈士陵园需要一名守墓人员,便毅然申请前往陵园。
“这个工作没有节假日,任务也很繁重。”陈春常的女儿陈翠英向记者透露,起初全家人都反对陈春常到陵园工作。昔日战友也经常劝他:“有轻松的工作不干,为什么非要干这个?”
可陈春常依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他说:“有些事不能拿金钱来衡量,过去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牺牲,现在我做这份工作,是光荣且神圣的。”于是,他用自己的信念与行动慢慢说服了全家人,成为一名“守墓人”。
坚守:18年日夜守护一千余名烈士
陈春常回忆,初到陵园时,他一个人“身兼数职”,巡逻、清扫院落、除草、防火、接待参观客人……从清晨到日暮,从酷暑到寒冬,几乎每天都守在了陵园。陵园新种植了一批树苗后,为了保证树苗成活,陈春常中午也顾不上吃饭,一棵棵去浇灌,等到全部浇完,已是傍晚。有一次,陵园围墙外着了火,陈春常着急扑火不慎崴脚,也没有一丝怨言。
“没有革命先烈,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陈春常经常说。
每年的除夕夜,陈春常总是匆匆回到家吃几口年夜饭,就又返回工作岗位。“我们这里有烤柏灵火的习俗,我最害怕失火损害树木,所以过年也在这里守着。”陈春常说。面对“孤独”这一最主要的困难,想到烈士们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陈春常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时间长了,习惯就好。”
“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感到责任重大。”陈春常告诉记者,他丝毫不敢松懈,有一次烈士的家属前来祭奠,好长时间没下山,“我上山一看,是家属心脏病复发了,我赶紧打120,挽救了一条生命。”
自从成为守墓人以来,陈春常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于守护陵园的安全。18年过去,荒山已成为苍翠的林海,陈春常亲手浇灌的松柏亭亭如盖,临城县烈士陵园还被评为省级教育基地。
陵园内满是苍松翠柏。陈春常女儿陈翠英供图
铭记:让烈士精神传承下去
今年71岁的陈春常,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清晨早起、绕着陵园跑步、打一套太极拳。“我很喜欢唱歌,在部队的时候参加歌唱比赛,还得过三等奖呢。”陈春常自豪地告诉记者,部队培养了他,即使现在退伍了,他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守护好这片圣地。
陵园里安葬着一千多名烈士,陈春常对每一位烈士都铭记于心,每当有前来祭奠的烈士家属找不到墓地,他总能第一时间帮忙找到。18年间,许多前来祭奠的烈士家属都会握紧陈春常的双手,对他表示感谢。一个握手的动作,对于他来说,是肯定,也是力量。
“烈士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陈春常说。每当参观者来陵园,他都会积极主动介绍园区情况,讲解临城革命历史,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烈士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陵园扩建了35亩,陈春常依然每天坚守在陵园。问及何时退休,陈春常说:“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会继续守着烈士陵园,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动了,回到村里也会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临近清明,来陵园祭奠的人逐渐增多,为了防止火种进园,陈春常从早忙到晚,常常一天就吃一顿饭。如果饿得不行,就吃一点面包或喝一袋牛奶来应付。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铭记那段红色岁月里孕育出来的革命精神。”陈春常说。夕阳渐低,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挺拔的树干,连着地下的根,也托着天上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