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敲下一段看似矛盾的文字:“胡塞武装的选择很明确,停止向美国船只开火,我们也会停止向你们开火。否则,我们才刚刚开始,真正的痛苦尚未到来。”这段话既像威胁,又像喊话,仿佛一个举着铁拳的壮汉突然放缓语气说:“要不,咱们坐下聊聊?”但在这片中东的沙漠与海洋上,胡塞武装的回答是一发射向美军航母的导弹——尽管未命中,却让红海的硝烟更浓了。
特朗普的“强硬人设”崩塌了吗?就在半个月前,他还以雷霆之势下令对胡塞武装发动“压倒性武力”打击,宣称“地狱之雨将降临到你们身上”。美军战机呼啸着扑向也门首都萨那和荷台达港,五角大楼声称摧毁了30多个目标,胡塞武装控制的卫生部却报出53名平民死亡的惨烈数字,其中包括5名儿童。白宫为此大张旗鼓发布特朗普戴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红帽、紧盯作战屏幕的照片,仿佛他正导演一场中东版《壮志凌云》。可如今,这位曾扬言“你们的末日到了”的总统,为何突然改口谈停火?
答案或许藏在红海浑浊的海水里。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以“声援巴勒斯坦”之名,用无人机、导弹和快艇将红海变成全球航运的“鬼门关”。他们瞄准与以色列有关的商船,甚至对美军航母发射导弹,逼得国际航运巨头纷纷绕道非洲好望角——这一绕,运费暴涨30%,全球供应链如绷紧的琴弦。特朗普上任后誓言终结这场“闹剧”,可当他真的按下战争按钮,才发现对手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胡塞武装没有制空权、没有防空系统,却像沙漠里的骆驼刺,美军炸毁一个据点,他们便在废墟旁再建两个。沙特联军过去十年投下价值千亿美元的弹药,结果被胡塞武装用缴获的美制武器反杀三个旅,中国网友戏称这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现代版。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战争经济学。胡塞武装一发土制导弹成本2000美元,美军拦截一发却要耗费200万美元,性价比高达1:1000。五角大楼官员私下抱怨:“我们像在用金砖砸老鼠。”而胡塞武装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的回应充满黑色幽默:“只要美国继续轰炸,我们就继续用拖鞋抽打巨人。”这种“你炸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让美军陷入“赢了每一场战斗,却输掉整个战争”的怪圈。当特朗普发现军事行动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让胡塞武装越战越勇时,他必须找个台阶——哪怕这个台阶要用“停火”的幌子来搭建。
但特朗普终究是特朗普,他的“停火提议”更像是裹着糖衣的炮弹。3月17日,他警告伊朗“每颗射向美国的子弹都会被视作德黑兰的挑衅”,并宣布扩大对伊制裁;五角大楼同步空袭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专家团队,试图斩断其“科技树”。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暴露了特朗普的真实算盘:既要安抚国内鹰派选民,又要为2026年中期选举攒“胜利筹码”。白宫官网上那篇《50天50胜》的雄文,连“取消纸质吸管禁令”都能算作政绩,何况“打击中东恐怖分子”这种传统戏码?
国际舞台上的反应则让特朗普的“停火秀”更显尴尬。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直接拒绝美国谈判邀约,称其是“老套的欺骗”;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冷脸回应:“请美国先停止轰炸。”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发言最耐人寻味:“反对任何加剧红海局势升级的行动”——既没挺美也没撑胡塞,却让各方都听出弦外之音。就连被特朗普视为“铁杆盟友”的以色列,也在加沙与拉法赫继续空袭,三名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让胡塞武装更有理由宣称“抵抗到底”。特朗普想用军事行动编织“胜利者”光环,却发现中东的棋盘上,每个玩家都在按自己的规则落子。
此刻的红海,像极了阿富汗战争的翻版。当年小布什用巡航导弹点燃反恐战争,奥巴马上台后增兵又撤军,特朗普自己曾大骂“这是愚蠢的战争”,如今却亲手点燃新的火药桶。区别在于,胡塞武装比塔利班更擅长“直播战争”:他们用社交媒体展示被炸毁的民房、哭泣的儿童,再配上“美国屠夫”的标签,瞬间点燃全球舆论场的怒火。而特朗普穿着高尔夫服指挥作战的照片,被网友P成“度假总统”,支持率不升反降。民主党趁机攻击他“在外交领域重复拜登的错误”,民调显示仅有29%的民主党选民认可当前政策。
这场博弈最吊诡之处,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结局。胡塞武装不可能被炸服——过去十年沙特联军的狂轰滥炸早已证明这点;美国也不可能认输——超级大国的面子比航母钢板还硬。于是特朗普的“停火喊话”成了精心设计的政治行为艺术:对内,他向选民展示“我在控制局势”;对外,他为可能的谈判留扇后门。至于胡塞武装会不会接这个“台阶”,或许根本不重要。毕竟在2025年的华盛顿,需要的从来不是胜利,而是一个能登上头条的“胜利叙事”。
当美军“杜鲁门号”航母被商船撞击却坚持“正常维修”时,当胡塞武装用生锈的渔船追击造价百亿的舰队时,这场荒诞剧早已超越军事对抗的范畴。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帝国霸权的力不从心,也照见小国游击队的生存智慧。特朗普的喊话终将消散在红海的风里,唯一确定的是:沙漠中的骆驼刺,永远比华盛顿的战争机器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