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各种曝光新闻的舆论视野之外,人们看到了“3·15”的另一面。3月14日,“3·15记者为了当卧底有多拼”的词条冲上小红书热搜榜,引发大众对记者调查工作的关注。在消费乱象层出不穷之际,很少有人关注到其背后记者们艰辛的调查过程,他们的努力对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小红书)

“记者当卧底潜入大公司”的词条看似奇趣,实则侧面反映了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形式——“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方式,隐瞒记者身份,不公开猎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常受到质疑,但在面对违法犯罪或严重违规行为时,公开采访往往难以获取真实信息,所以暗访对揭露真相和维护社会利益不可或缺。

今年“3·15”,公众关注到记者“老K”。“潜入大公司最后当上公司二把手”这样传奇般的故事固然新鲜,但我们更应看到,以“老K”为代表的记者们为了将不良商家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从为取证试吃无良食品导致舌尖刺痛,到暗访医美机构时被注射“三无”玻尿酸,再到40℃硫磺车间六小时潜伏吸入毒气——调查记者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疲惫与伤痛,更要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追寻真相的路上勇往直前。


(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节目)

冒着不可计量的风险丈量真相的边界,值得吗?调查记者们用行动做出了回答:“值得。”记者的努力让消费者得以知晓真相,避免受到不良商家侵害,他们是消费者知情权的坚定守护者。在市场层面,一些不良商家为牟利不择手段,破坏了公平竞争行业秩序。记者通过追踪报道,揭露问题并推动问题解决,有助于维护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对社会而言,调查记者每一次对失信行为的曝光,都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次监督、叩击和警示,促使企业审视商业伦理,个人更加注重自身诚信形象。那些关于食品安全、医疗乱象和环境污染等民生痛点的调查和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和反思,是推动社会矛盾解决的关键一环。调查记者的工作,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防线,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节目)

同时我们也应承认,仅靠“3·15”记者的调查,无论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还是在记者人身安全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进步空间。记者冲锋调查的效果毋庸置疑,但维护行业秩序仍有赖公权力加持。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当明察与暗访双管齐下,舆论监督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制度设计与责任落实并驾齐驱,公平诚信、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便指日可待。

下次再看“3·15”曝光新闻,请记得幕后的“潜伏者”们。如今我们能“吃瓜”看晚会的背后,是调查记者们的默默奉献与承担——他们冒着随时被发现的风险,咽下变质的食物,吸入有毒的气体,直面锋利的针头。每次暗访都是一场生死博弈,撑起通向权益保障的桥梁。当一个个“3·15”案件被曝光,我们看到了调查记者们不顾自身安危、躬身入局争取证据线索,也在危险与真相的交锋中,见证了新闻学的魅力时刻。

文字:高泽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范秀丽

责编:陈一鸣 吴欣睿

责校:范秀丽

指导老师:王宝奎 文盈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