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场持续3年多的俄乌冲突,给全球各国军队都带来了种种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大到几十万军队的指挥部署,小到一线堑壕中的单兵装备和战法,无不有着非凡的探究价值。而作为这场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实际参与者,俄罗斯军队自然有着更加丰富且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如今,俄军的一项新变化,基本就可视作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尤其是获得实战经验和教训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俄军对陆军部队启动编制调整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军南部集群的第51合成集团军和第3合成集团军正在进行部队编制修改,此前的多支独立摩托化步兵旅将改组为摩托化步兵师。待修改完成后,每个集团军都将拥有3个摩托化步兵师,每个师内拥有2个突击步兵团、2个支援步兵团、1个自行火炮团和从排级到营级的多支后勤保障部队。基本上,俄军这是将前几年调整到位的“合成集团军-合成作战旅-营战斗群”的编制体系,又改回了传统的“集团军-摩步师-作战团”体系


俄罗斯陆军装甲部队

之所以会有这种“退步”现象的出现,自然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经验与教训密不可分。不少实战案例和分析均证明,俄罗斯陆军营战斗群和合成作战旅难以满足长时间、大规模且高烈度作战所需,一个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可参与一线作战的步兵数量不够多。虽然营战斗群和合成作战旅中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技术密集型装备不少,进而让部队有着较强的火力投射能力,但只要步兵出现较大伤亡,那整支部队就可能陷入“进攻攻不动,防守守不住”的困境之中。


一线步兵仍是无可取代的

毕竟,身为最基层作战单位的步兵,依然是任何火力和重装备均无法取代的。只有步兵才能去夺取和占领敌方阵地,以及以张开防线的方式防御己方阵地。尤其是在一些村庄和城镇的争夺战中,唯有步兵才能逐层逐楼地展开战斗。至于很多人理想中的所谓“以轰炸和炮击等重火力荡平城镇中的敌方守军,然后己方小部队直接就能将据点拿下”的“战法”,实则只是一种空想。这些人极大地忽视了完全摧毁一座城镇所需要的弹药量,也过分小看了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抗毁性。


技术类重装备和火力无法彻底取代步兵

因此,在相关战场环境下,作为最基层作战单位的步兵仍是必不可少的。但偏偏俄罗斯陆军的合成作战旅和营战斗群都采用了“重技术类兵种,步兵数量相对较少”的编制形式,故只要步兵出现一定数量的伤亡,自然就会大大削弱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发挥。将此前调整到位的旅级部队又改回编制更大、尤其是加入多个团级步兵部队的师级单位,便可视作是俄军吸取战场教训后的行为。


中国陆军重型合成旅

于是乎,一个问题就来了。对于同样对陆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编制改革,基本取消师级单位,转而建立起了多达82个合成旅的中国陆军来说,俄军的战场经验教训和随之而来的编制调整,值得学习吗?对此,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解放军中型合成旅炮兵部队

原因则在于,中俄两国陆军技术类重装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俄军技术类重装备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均显著逊于中国,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俄军技术类装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够高

其一,由于技术类重装备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导致部队内操作重装备的俄军技术类兵种人数较多,从而挤占了步兵编制。

其二,由于技术类重装备信息化程度不够高,导致装备的火力发扬效率不够高,这是典型的“杀伤链”中的中间环节太多的表现。而其中的一部分中间环节,都需要人员实际参与操作,这些人为“杀伤链”服务的士兵,往往也难以被直接投入一线作战,影响了可用步兵人数


解放军早已用上雷达设备和无人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解放军合成旅炮兵部队中,传统的气象兵、测距兵和炮兵侦察小组等兵种,早就有所减少、甚至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种种雷达电子设备和炮兵无人机,再加上新装备普遍具备“一键调炮”等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能力。这些不仅让炮兵部队实现了人员精简,更大大提升了装备作战效能。


俄军技术类装备占用了太多兵员

与之相比,俄罗斯炮兵部队仍普遍采用传统的炮兵班作业模式。很多部队甚至至今都没有配备炮兵无人机,只能以炮兵侦察小组冒险前出的方式,标定目标位置、通知炮兵班修正射击诸元和评估炮击效果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陆军中的“技术类兵种”其实并不高端,此类作战人员的数量较多,乃至是让步兵的数量受到影响,反而体现出俄军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不够高


解放军中型合成旅

因此,俄军开始把旅改回师,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在中国陆军这里,我们还尚无相关需求。只要能在部队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维持较强水平,就不会面临“一线作战兵员不足”的困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