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3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察俄军北方舰队时提出,俄方可以和美国、欧洲及其他俄方的国际伙伴合作,讨论在联合国主持下对乌克兰实行临时管理的可能性,从而推动在乌克兰举行民主选举。这一表态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被视为俄罗斯对当前俄乌僵局的一次突破。

普京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乌克兰泽连斯基政权因未按期举行总统选举而丧失合法性。根据乌克兰宪法,泽连斯基于2019年当选的任期本应于2024年5月结束,但由于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乌最高拉达通过战时延期法案,将选举推迟至战后。俄方抓住这一程序漏洞,宣称乌政府已沦为“非法政权”,从而否定与泽连斯基当局谈判的必要性。



军事层面,普京宣称俄军已掌握“整个战线的战略主动权”,并解放卢甘斯克99%的领土。这一表述既反映战场态势的变化,也为政治提议提供支撑。在俄军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莫斯科试图通过“国际共管”方案,将军事优势转化为政治筹码,为后续谈判设定框架。

普京的提议借鉴了联合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托管模式,但赋予其新的地缘政治内涵。表面上,俄方主张通过联合国监督实现“民主选举”,实则试图通过以下步骤重塑乌克兰政治格局。

首先,将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纳入国际共管范围,实质架空基辅对这些地区的主权;其次,利用过渡期推动亲俄势力掌权,为签署对俄有利的和平协议铺路;最后,通过国际机制将西方制裁与和平进程挂钩,迫使北约减少对乌援助。



这一策略具有双重目标,对内巩固战争合法性,对外分化西方阵营。通过将解决方案诉诸联合国,俄罗斯试图占据“维护国际法”的道德制高点,同时为美欧设置谈判障碍。正如俄外长拉夫罗夫所言,俄方希望“让欧洲明白,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任何解决方案都无法持久”。

对此,白宫迅速发表声明回应,称乌克兰治理应由宪法和人民决定,反对外部托管。这符合美国所谓“主权至上”的外交原则,但与特朗普政府的美俄接触政策有所冲突。美俄在停火协议上取得部分一致,如保护能源设施和战俘交换,但在制裁解除和军事援助等关键问题上仍有分歧。



欧盟的反应更为复杂。尽管英法等国支持美国立场,强调“乌克兰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但部分成员国私下担忧俄方提议可能成为“事实上的领土分割”。

中国外交部则重申一贯立场,强调尊重国际法和各国主权,支持和谈但拒绝选边站队。这一表态既呼应了俄方“国际合作”的呼吁,又避免卷入西方阵营的制裁框架。

短期内,国际共管提议可能成为俄乌谈判的起点,但达成实质性协议的概率较低。美国智库分析指出,俄方提议更可能是“战略试探”,旨在争取时间巩固军事优势。而乌克兰则寄希望于西方新一轮军援,计划在春季发起反攻。



从中期来看,美俄关系的走向将主导危机进程。特朗普政府虽试图缓和与俄关系,但国内鹰派势力和军工复合体的游说可能迫使白宫维持对乌支持。欧盟则面临能源危机与安全焦虑的双重压力,其对俄政策或将呈现“制裁与对话并存”的矛盾态势。

长期而言,危机的解决可能依赖于以下条件:一是战场态势出现决定性变化,二是西方阵营内部达成战略共识,三是国际社会找到兼顾各方核心利益的妥协方案。但目前来看,这些条件均不成熟,俄乌危机或将陷入“低烈度冲突+外交僵局”的持久战状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