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国足的日子可不好过。

每次比赛一打完,网上就跟炸了锅似的,球迷们一边吐槽一边调侃,满满的无奈都快溢出屏幕了。



比赛前,大家还抱着点希望,觉得这次没准能行,结果比赛一结束,又是那熟悉的摇头叹气。

说句不好听的,这“常败将军”的帽子,国足戴得是越来越稳了。

前几年中国足球圈里又出了个大动静——“限薪令”。



2021年中国足协一纸规定,把中超球员的薪水狠狠地摁了下去。

本土球员的顶薪从以前动不动上千万,直接砍到了税前500万,外援的年薪也被卡在了300万欧元以内。

这政策一出,算是给那些年俱乐部烧钱烧得昏天黑地的日子按下了暂停键。



可没想到,这事儿过了几年,最近又被翻了出来,前国脚徐亮站出来放话了。

他这人向来藏不住话,直接就说:“现在中超球员的工资,已经只有日韩联赛球员的三分之一了,别再降了!球员就该挣高薪!”

这话一出,网上又热闹了。

有人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毕竟球员踢球也是拿命拼的,凭啥不能多挣点?

可也有人不买账,说国足这水平,拿500万都嫌多。



球员的工资降到500万是不是真到了“底线”,还有徐亮这话,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要说这限薪令,得先从中国足球那段“金元时代”说起。





那时候,中超可是风光得很,俱乐部老板们跟玩儿似的,一个个挥着支票簿满世界抢人。

外援动不动就是千万欧元级别的年薪,本土球员也跟着水涨船高,年薪千万都不算啥稀奇事儿。



那会儿的中超,球场上大牌云集,胡尔克、奥斯卡、特谢拉这些名字,球迷们一提起来都眼冒金光。

俱乐部也不管自己兜里有多少钱,反正先把人签下来再说,烧钱烧得那叫一个痛快。

可这热闹背后,问题也慢慢浮出来了,钱花得凶,成绩却没跟上。



国足在国际赛场还是老样子,俱乐部在亚冠也拿不出啥像样的成绩。

球迷们看着球场上那些天价外援,踢得还不咋地,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再加上有些俱乐部入不敷出,欠薪的事儿时不时就爆出来,整个联赛看着光鲜,其实早就摇摇欲坠了。



2021年中国足协终于坐不住了,推出了这“限薪令”。

本土球员顶薪税前500万,外援300万欧元,俱乐部总投入也得控制住。

这政策一落地,等于给“金元足球”判了个死刑。



那些大牌外援一看工资缩水,纷纷打包走人,中超的星光一下子暗了不少。

俱乐部呢,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

这几年下来,限薪令的效果是有的,至少,俱乐部烧钱没那么疯了,欠薪的新闻虽然还有,但比起以前已经少了不少。



可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来了——球员的工资降了,联赛的吸引力是不是也跟着降了?

球员的动力还够不够?这不,前国脚徐亮就看不下去了。

徐亮这人,球迷们都不陌生,当年踢球的时候,他那脚远射可是国足的一大杀器。



退役后,他也没闲着,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聊足球,观点向来直白。

他说得挺简单:“你们看看日韩联赛,人家球员工资比咱们高得多,联赛水平也比咱们强。现在中超球员年薪500万,已经只有日韩的三分之一了,再降下去,谁还愿意好好踢啊?”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毕竟谁不想多挣点钱?

球员又不是慈善家,天天跑场上拼体力拼技术,拿点高薪不过分吧?

咱先来看看日韩联赛的情况,日本J联赛和韩国K联赛,确实比中超“理性”得多。



人家球员的平均年薪虽然没中超以前那么夸张,但顶级球员的收入也不低。

比如日本J联赛,顶尖外援像伊涅斯塔这样的,年薪能到上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好几百万。

本土球员里,优秀点的也能拿个500万到700万人民币。



韩国K联赛也差不多,顶级球员年薪普遍在600万到800万人民币左右。

相比之下,中超现在500万的顶薪,确实显得有点“寒酸”。

徐亮的意思很明白:球员的工资高低,直接关系到联赛的竞争力。



日韩联赛能稳住水平,球员收入稳定是个大原因,中超要是把工资压得太狠,球员没动力,联赛还怎么发展?

不过,徐亮这话一出,球迷可不全买账。



网上很快就炸开了锅,有人直接怼回去:“500万还嫌少?普通人一年挣个十万八万都费劲,球员踢成这样还好意思要高薪?”

确实国足这几年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劲。



12强赛踢得磕磕绊绊,输球是常态,赢球反倒成了新闻。

球迷们盼星星盼月亮,结果盼来的还是失望。

联赛里虽然限薪了,可球场上还是看不到啥起色。



有人就说了:“工资降到500万,球员就没动力了?那以前拿千万的时候,咋没见你们踢出个世界冠军来?”

金元时代,中超球员工资高得离谱,可成绩呢?

国足还是那副老样子,连亚洲强队都打不过。





球迷们心里憋着火,觉得球员与其在这儿喊工资低,不如先把球踢好再说。

500万税前,扣完税到手也有300多万,这还不算奖金啥的。

对比普通人,这收入已经高得没边了,咋还能喊穷呢?



足协推出这政策,初衷是挺好的——遏制金元足球,逼着俱乐部别乱花钱,把联赛搞得更健康。

可几年下来,俱乐部是省了点钱,可联赛的观赏性没见涨,国足的成绩也没啥起色。

徐亮说得没错,球员工资再降,联赛的吸引力只会更低。



可球迷的吐槽也有道理,工资高低跟水平不完全挂钩,关键还是得看球员自己争不争气。

限薪这事儿,核心问题不光是钱多少,而是钱咋花。

日韩联赛工资看着不高,可人家的青训体系扎实,球员从小就练得踏实,出去留洋都能混出名堂。



中超这些年钱没少花,可青训还是老大难,年轻球员冒头的没几个。

限薪是治了标,可本还没治,球员工资降到500万,俱乐部省下的钱要是没投到青训上,那不还是白搭?

再说了,球员的动力也不光靠钱。



日韩球员为啥愿意拼?因为人家有荣誉感,有留洋的机会,能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

中超球员联赛封闭,出去踢球又没竞争力,工资再高也留不住心。

徐亮说“球员就该挣高薪”,这话没毛病,可前提是球员得对得起这份薪水啊。



那500万到底算不算“底线”呢?

对球员来说,这数字确实不算高了。

踢球这行当,职业寿命短,伤病风险高,500万到手也就300多万,算下来一年也就几十万的“月薪”。



可对普通人来说,这钱已经够过好几辈子了,两边想法不一样,吵起来也正常。

徐亮说得对,球员是该挣高薪,可这高薪得靠实力挣回来。

500万不是终点,是个新起点,中国足球要想站起来,路还长着呢。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