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对Polo衫的执念,像一场无声的战争。
有人花上千元买法国鳄鱼(Lacoste),只为让领子立起时多几分“成功人士”的气场。
也有人悄悄打开拼多多,下单一件卡帝乐(Cartelo),暗自得意省下的钱够加半箱油。
品牌鄙视链在中年男人的衣橱里暗流涌动,而商家早已摸透他们的心思,所谓“法鳄平替”“拉夫劳伦高配版”,不过是把同一块布料贴上不同标签,再标上悬殊的价格。
网友嘲讽这是“智商税”,但中产男人们却依旧乐此不疲,毕竟穿什么牌子的Polo衫,早已不是审美问题,而是关乎面子的“社交密码”。
商标上的鳄鱼,嘴朝哪边决定身价
2016年,南极电商花5.94亿买下卡帝乐时,没人想到这条新加坡鳄鱼能咸鱼翻身。
此前,法国鳄鱼Lacoste和卡帝乐打了20年官司,争论的无非是鳄鱼标志的朝向,Lacoste的鳄鱼嘴朝右,卡帝乐朝左。
中年男人们对此心照不宣,穿Lacoste是真中产,穿卡帝乐是会过日子。
直到南极电商接手,卡帝乐的销售额从3.8亿飙到18.5亿,秘诀很简单,把价格砍到Lacoste的三分之一,再告诉消费者,这鳄鱼和法国的没区别,而且价格更便宜。
一位深圳的私企老板曾私下吐槽:“穿Lacoste打球,汗渍透不出来,但亮黄色实在扎眼,卡帝乐倒是低调,可惜腋下容易湿一片。”
最终,他两件都买了,见客户时穿法鳄,遛弯时换卡帝乐。
他说这是中年人的智慧,但儿子一句话戳破真相:“爸,你这和买菜用环保袋、喝茅台用一次性杯有啥区别?”
中产男人的认知税
拉夫劳伦(Ralph Lauren)在中国有个“孪生兄弟”,叫Polo Ralph Lauren。
许多人以为这是高端线,实则它不过是副牌。
更绝的是山寨商们的微操:把“Lauren”改成“Laury”,马球Logo里的人从挥杆变成弯腰,远看竟能以假乱真。
北京某奥莱店里,一件仿版Polo衫标价599元,销售信誓旦旦:“这和专柜3000块的没区别,线头那是手工质感!”
一位常逛奥莱的公务员曾买过这样的“高配版”,直到某次饭局,同事指着他的衣服嘀咕:“你这马球杆方向不对啊。”
他回家后翻出衣服,用放大镜看了十分钟,终于承认自己交了认知税。
如今,他学聪明了,只买没有明显Logo的国货十如仕,反正都是代工厂出的,贴不贴标不重要,只要穿着舒服就行了。
南极人的“财富密码”
南极人的发家史,堪称中国服装业的魔幻现实,它曾是保暖内衣之王,后来干脆不生产衣服,只卖吊牌。
授权费5000元起,谁交钱谁就能挂南极人商标,于是,南极人从内衣扩展到家电、家纺,甚至按摩仪都有南极人的标志。
有消费者买过“南极人”电饭煲,煮饭时锅盖飞了,投诉时才发现生产商是某东莞小厂。
网友调侃说:“南极人早不是那个南极人了,它现在是南极宇宙,万物皆可贴。”
不得不说,这种吊牌经济确实养活了一群“抠门中产”。
上海某外企高管住别墅开宝马,却常年穿拼多多上39元的南极人T恤。
他的理论是:“衣服而已,能蔽体就行,省下的钱,不如多买两股茅台股票。”
直到某天,T恤洗三次领口就垮成“荷叶边”时,他才意识到,便宜果然没好货,但转头又下单了同款,“反正便宜,垮了再换”。
既要又要的心里
中产男人对品牌的纠结,本质是一场“既要又要”的拉锯战。
法鳄的纯色Polo衫被嘲“辣眼睛”,但穿它打高尔夫能混进老板圈,卡帝乐质量时好时坏,但价格足以在酒桌上吹嘘“我会过日子”。
拉夫劳伦的仿款logo歪了,但远看依然能唬住小区保安。
一位电商运营总结得精准:“他们买的不是衣服,是性价比人设,既要显得有品位,又不能显得人傻钱多。”
这种心理甚至催生了“二手奢侈品Polo衫”市场。
某闲鱼卖家专收Lacoste旧款,翻新后以三折价格出售,广告词直击痛点:“法鳄的范儿,卡帝乐的价,穿脏了直接扔,不心疼!”
评论区清一色中年男性留言:“已下单,同事没看出来是二手,领子立起来果然显年轻!”
结语
Polo衫的领子立了又塌,中产男人的焦虑却从未消散。
他们一边骂智商税,一边为省200块比价三小时,一边嘲笑穿仿牌的同僚,一边把正品商标偷偷剪掉一半。
或许正如某位网友的讽刺:“中年男人的成熟,就是从穿Polo衫不打折,变成边穿打折Polo衫边凡尔赛。”
说到底,哪有什么完美选择?不过是鳄鱼商标朝左朝右,马球杆指东指西,而男人们照旧在镜子前把领子立起,转身挤进地铁,奔向下一场酒局。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更加清醒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成了不少人的消费理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