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导演: 约翰·福特|豆瓣8.5|美国|1940年

改编自约翰·斯坦贝克1939年的同名小说(斯坦贝克1962年获诺奖)。

大萧条时期,主人公乔德刑满释放回家,却发现家乡已荒芜人烟,只得携家人乘坐一辆破旧汽车逃荒至加利福尼亚。

他们在路上历经艰难困苦,到达加州后却发现生活依然艰辛,不得不团结起来,为生存而抗争的故事。


影片把一个农民家庭在大萧条时期的艰辛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亨利·方达演的汤姆·乔德,简直就是底层人民的代言人,看着他为了生存而抗争,看得太激动。

电影那些冷峻的镜头,把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尊严都拍出来了。

虽然斯坦贝克的左翼立场当时有点争议,但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把那种“守望火光”的信念表现得特别到位。


观看平台:腾讯视频

2.《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导演: 大卫·里恩|豆瓣8.5|美国|1965年

改编自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7年的小说(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诺奖但被迫拒领)。

西伯利亚富商之子尤里·日瓦戈,自幼被过继给教授,与继妹冬妮娅一同成长并结为夫妻。

一战期间,日瓦戈成为军医,邂逅裁缝之女拉拉并坠入爱河,但因战争和革命被迫分离。

后日瓦戈与拉拉多次重逢又失散,历经坎坷,最终拉拉被骗走,其丈夫自杀,而日瓦戈也在孤独与困苦中艰难求生。


十月革命的大背景,医生日瓦戈和护士拉拉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首史诗一样。

电影里头,那个西伯利亚的雪景,简直太美了。

虽然有人说英语对白有点“背叛原著”,但整体来看,电影还是把原著里那种对人性的关怀,还有时代悲剧的宿命感,都拍得非常到位。

这部电影拿了5项奥斯卡奖,真的是实至名归,看一遍就让人难以忘怀。


观看平吧:爱奇艺,哔哩哔哩,1905电影网,优酷,腾讯视频

3.《铁皮鼓》 The Tin Drum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豆瓣8.3|德国|1979年

改编自君特·格拉斯1959年的小说(格拉斯1999年获诺奖)。

德国乡村男孩奥斯卡因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决定拒绝长大的故事。

他三岁时不慎摔伤停止生长,却意外获得尖叫震碎玻璃的能力。

随着纳粹的崛起和战争的爆发,奥斯卡以侏儒的身份旁观着周围的一切,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战争的残酷,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通过拒绝长大的奥斯卡这个小侏儒的视角,把纳粹时期的德国社会那种荒诞和暴力,展现得特别真实。

导演用的那些超现实手法,比如尖叫震碎玻璃,简直太绝了,一下子就把战争的疯狂给拍出来了。

虽然只拍了原著的前两部分,但对人性异化的探讨真的太深刻了。

这部电影拿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真的是实至名归,绝对值得一看。


4.《魂断威尼斯》 Death in Venice

导演: 卢基诺·维斯康蒂|豆瓣8.2|意大利|1971年

改编自托马斯·曼1912年的中篇小说(曼1929年获诺奖)。

1911年德国作曲家阿森巴赫因丧女之痛前往威尼斯寻求慰藉,却在旅馆邂逅美少年塔奇奥,对其容颜沉醉不已。

威尼斯随后被霍乱笼罩,阿森巴赫却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不顾自身安危,最终染上瘟疫,命丧威尼斯的凄美故事。


作曲家为了追求极致的美,居然在威尼斯的霍乱中,对一个少年痴恋到不要命。

维斯康蒂真的是个美学大师,他把电影拍得像古典油画一样,每一帧都让人陶醉。

虽然有人说,把主角从作家改成音乐家有点争议,但我觉得电影里的光影和音乐交织得刚刚好,真的让人感受到了托马斯·曼笔下那种“美即毁灭”的感觉。

这部电影,真的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看完之后久久都不能忘怀。


5.《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导演: 莎拉·波莉|豆瓣8.0|加拿大|2006年

改编自爱丽丝·门罗2001年的短篇小说(门罗2013年获诺奖)。

芙兰与格兰特这对老夫妻相伴多年,感情深厚。

然而,随着芙兰患上阿兹海默症,她的记忆逐渐消退,甚至忘却了与格兰特的过往。

面对妻子日益陌生的眼神,格兰特深感无助,但他仍不离不弃,努力寻找与芙兰重燃情感连接的方式,试图带她找回失去的记忆。


老夫妻之间的感情纠葛,因为妻子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变得更加复杂。

但是,导演波莉并没有像其他同类题材那样,一味地渲染悲情,反而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探讨了衰老和记忆的流逝。

朱莉·克里斯蒂的表演真的太细腻了,看得人心疼。

而且,电影里头还加了老年xing爱和lun理困境的元素,真的很有诗意。

这部电影,虽然说的是平凡生活,但却有着史诗般的感觉,真的值得一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