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节!
你家乡的最近的天气如何呢?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真的是如此,前几日还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这清明节一来,不仅降雨了,温度也一下子下降了好多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在小编的记忆里,清明节基本都是阴雨天气,很少清明节当天不下雨的。
4月4日就又将迎来清明节气了,正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农民是最忙碌的。
而对天气也是最为关注的,这不禁让人好奇,今春的雨水究竟多不多呢?其实,在民间流传着“春天旱不旱,就看清明”的说法,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长期观察自然总结出的智慧。
那今年春天雨水多不多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提前了解,也早做打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个时节,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清明期间雨水较多,有着科学的气象原理。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大地逐渐回暖。
此时,低纬度地区洋面的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持续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冷空气仍较为活跃,虽势力不如冬季,但仍不断南下。
冷暖空气在江南等地区频繁交汇,形成锋面。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逐渐凝结,进而形成降雨。
据1991 - 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显示,4月上旬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天,且多以小到中雨为主。
不仅江南,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北部等地区在此时降雨的平均日数也有3至4天。
那么老祖宗的这句“春天旱不旱,就看清明”,这句农谚是怎么看的呢?其实在民间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说法,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的经验之谈。
比如“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黄梅时节是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时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连续下雨,空气潮湿。
这句谚语是说,如果清明节当天不下雨,那么预示着黄梅季节雨水会比较少;
反之,清明有雨,黄梅季节雨水就会充沛。它体现了清明时节天气状况与后续梅雨季节降水的关联,是农民们预测后续天气、安排农事的重要参考。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意思是如果清明节时雨量适中,像星星点点般落下,那么当年高粱就能获得丰收。
这反映出适量的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春种关键期,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适宜的降水为作物的萌发生长以及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提供了良好条件,滋润大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还有“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表明如果清明节这天下起了雨,那么后续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长达三个月的阴雨天气。
然而,春季雨水多的话,气温也低就不是好事了。因为春季湿冷的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光照减少、气温偏低,可能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累计降水量大的地方还可能出现渍涝风险,引发病虫害、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农民们需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除此以外,还有“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不怕清明淋,就怕清明晴”,这些都是表达了人们对清明下雨的期盼,毕竟清明下雨了,不仅不会耽误春播,同时雨水充足,也利于春耕春种。
老话也说了“春雨贵如油”,可见春雨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古老的农谚,我们能感受到先辈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天气预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天气信息,但这些传统农谚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那么清明节到了,你家乡是晴天还是下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