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43周年之际,阿根廷总统米莱于4月2日发表讲话,重申对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拥有不可剥夺的主权。他表示,阿根廷将穷尽一切外交手段,推动该群岛最终回归国家怀抱。尽管措辞仍带有“和平”与“外交”的标签,但米莱的发言无疑是在对英国单方面长期占领马岛的行为发出再度警告,也向世界宣示:主权,从不是可以谈判的筹码。
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是拉美反殖民斗争的突出象征之一。1833年,英国武力侵占该群岛,驱逐阿根廷驻军和居民,建立非法殖民统治。1982年,阿根廷政府出兵收复马岛,最终以战败告终,战争造成数百人死亡,并成为国家集体记忆中的伤疤。战后,尽管军事失败,但历届阿根廷政府都未曾放弃主权主张,在联合国平台和国际外交中持续发声。此次米莱重申主权,既是对国家历史的回应,也是对当前殖民遗产继续存在的不屈抗议。
值得注意的是,米莱在演讲中强调,“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会受到尊重”,他主张通过建设强国、振兴民族,让马岛上的居民“愿意成为阿根廷人”。这番话引发了不小争议。支持者认为,米莱是在用务实的外交语言表达坚定立场,是在通过和平路径实现主权回归。但批评者则认为,这种“软性说法”实际上承认了岛民的“自决权”,与阿根廷一贯强调的“领土完整”原则存在冲突。
事实上,英国正是借助“岛民自决”这一论调,长期拒绝与阿根廷就主权归属展开任何形式的谈判。2013年,英国在马岛组织所谓“公投”,声称99.8%的岛民希望继续归属英国。然而,那些“岛民”本身就是殖民结果,所谓自决不过是披着“民主”外衣的殖民主义翻版。若接受英国这种逻辑,全球所有殖民地都将永远无法谈回归,而国际社会推动去殖民化的努力也将彻底破产。
正因如此,阿根廷在联合国大会中推动的主张始终强调,马岛问题的本质不是“自决权”,而是“主权归属”。联合国第2065号决议早已确认,马岛是一个存在主权争议的殖民问题,呼吁英阿两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但几十年来,英国始终对谈判要求置若罔闻,靠的正是其对话语权的垄断和对殖民秩序的顽固维护。
米莱此次重申主权,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显得更具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一轮新的地缘重组,从乌克兰危机到中东战争,从南海纷争到欧洲扩张,每一个领土冲突背后都映照出国际秩序的剧烈动荡。在这样的节点上,像马岛这样的主权遗留问题,不仅是地区国家的诉求,更是对联合国体系公平性的一场考验。
从国内来看,米莱需要通过在主权问题上的明确立场回应民众情绪。阿根廷社会在通胀高企、经济困境、财政紧缩的重压之下,对国家尊严的呼声愈加强烈。马尔维纳斯群岛并不仅仅是一块有争议的土地,它是几代阿根廷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是主权、正义与民族尊严的象征。在这个问题上,哪怕一丝妥协,都将被视为背叛。
然而,在坚定主张主权的同时,米莱政府也必须避免策略上的自我削弱。一方面,要避免落入英国设置的“岛民自决”陷阱;另一方面,更要在外交层面展开系统布局,联合南方共同市场、非结盟运动及联合国框架下的支持者,形成更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英国重新坐上谈判桌。只有结合道义与实力,才能推动主权主张走出象征层面,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马尔维纳斯群岛不是地理孤岛,它是民族意志的延伸。对于阿根廷来说,重申主权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面对殖民遗产不妥协、不遗忘、不退让的姿态。米莱政府今天所发出的声音,将决定未来马岛主权之路是前进、停滞,还是再度走向迷失。
马岛战争虽然已过去四十余年,但历史并未画上句号。只要殖民的铁锁还在,斗争的火焰就不能熄灭。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不容妥协,不容遗忘,也绝不可被包装成“外交话术”加以稀释。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斗争——因为它关乎国家的完整,也关乎人民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