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射洪绿然学校一则“教师让学生砸手机手表”的投诉,撕开了教育管理中一道隐秘的伤口——当愤怒的教师遇上违规的学生,本该守护成长的教育现场,为何成了情绪宣泄的战场?



一、砸毁的不仅是手表,更是教育的尊严
事件中,教师因学生携带电子产品入校,多次要求“当众销毁”。一块价值1900元的手表在锤击下四分五裂,与之一起破碎的,还有学生对规则的敬畏、对师者的信任。
教育局的回应承认“教师未控制好情绪”,但轻描淡写的“赔付”背后,暴露的是更深层的矛盾:用暴力手段维护的规则,本质上已是规则失效的证明。
二、情绪失控背后:教育者的“权力焦虑”
“禁止带手机”的班规本无可厚非,但为何演变成“不砸不足以立威”的极端行为?这折射出部分教师的集体困境:
1. 管理工具匮乏: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部分教师只会用“硬暴力”或“冷暴力”;
2. 考核压力传导:班级纪律分与教师绩效挂钩,催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焦虑;
3. 代际认知鸿沟:00后学生维权意识觉醒,与70、80后教师“权威不容挑战”的观念激烈碰撞。
一位匿名教师留言:“我们像在孤岛上喊话,学生觉得你古板,家长觉得你无能,最后只能靠吼叫证明存在感。”
三、规则与人性的天平:那些被验证的“第三条路”
同样是管理电子产品,有些学校的实践值得借鉴:
• 浙江某中学:设立“手机驿站”,违规手机暂存至期末,但允许每周与家长通话1次;
• 成都某私立学校:组织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被手机吞噬的人生》,用共情替代说教;
• 日本教师山口修平:发现学生玩手机后,约定“每戒断一周,奖励一节兴趣课”,最终带动全班自主管理。
这些案例揭示一个真相:学生的自律从不是砸出来的,而是在被尊重中生长出来的。
四、破局关键:给教育者的“情绪急救包”
事件中教育局提出“重视方式方法”,但具体如何落地?教育系统需要三剂解药:
1. 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借鉴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建立教师心理疏导机制;
2. 规则共建工作坊: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细则,如“手机使用公约”签字仪式;
3. 柔性惩戒清单:用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替代简单粗暴的体罚或财物损毁。
五、公众热议:教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 支持教师派:“不管不骂,难道纵容学生无法无天?”
• 捍卫学生派:“1900元相当于贫困家庭三个月收入,教育不该如此奢侈!”
• 理性反思派:“比砸手机更可怕的,是教育者把学生推向对立面的思维惯性。”
这些争论背后,是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我们究竟想要培养出怎样的下一代?是听话的机器,还是明理的人?
结语:请把锤子换成尺子
一块被砸碎的手表,或许可以通过赔偿修复,但师生关系的裂痕、教育尊严的损伤,又该用多少代价弥补?
当教育者放下锤子,拿起一把有温度的尺子——既能丈量规则的边界,也能触摸人性的温度,教育的真正价值才会显现。
如果你是老师,会如何处理学生违规带手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