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的传统节日星河中,寒食节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它藏在清明前夕,带着独有的清冷与深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PART.1


寒食节·历史渊源


寒食节起源说法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纪念介子推:

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相随,甚至割股煮汤救重耳。重耳即位(晋文公)后大赏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隐居绵山。晋文公醒悟后欲请他出山,寻而无果后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不屈,和母亲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规定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全国禁火寒食 ,由此产生寒食节。



源于周代禁火旧制:

周朝时就有司烜氏仲春禁火的制度,仲春气候干燥,火灾频发,朝廷就规定在特定时间里严禁生火,形成“禁火节”。禁火期人们只能吃备好的冷食,这一习俗与寒食节重合,是寒食节起源之一。


祭祀祖先:

上古时期人们就有在特定季节祭祀祖先的传统,寒食节在春季节气转换时,草木萌发,古人借此机会举行祭祀仪式,缅怀祖先,在祭祀期间,人们会简化饮食,吃冷食,逐渐演变成寒食节。


与改火习俗相关:

古人认为每年用的火需要更新,即“改火”。在新火未到之时,百姓要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便由此而来。不同地方改火时间不同,禁火时长也有差异,后来逐渐统一在寒食节前后进行改火。




PART.2


寒食节·传统习俗


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充满文化内涵:


禁火禁食:

这是寒食节的标志性习俗。节日期间,人们禁止生火,提前准备好各种冷食。比如寒食粥,用杏仁、麦仁等食材熬制,营养丰富;还有寒食面,将面煮熟后,配上醋、蒜等调料凉拌;寒食饼则是用面粉制成,可甜可咸。


祭扫陵墓:

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在古代,祭扫是寒食节的重要活动。人们携带酒食、纸钱等祭品前往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坟墓,向逝去的亲人表达追思之情,传承家族的情感纽带。


插柳:

寒食节时,人们会折下柳枝插在门上或屋檐下。柳树生命力旺盛,古人认为它能驱邪祈福,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也象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踏青:

寒食节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之际,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欣赏春日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放松身心。


荡秋千:

这是寒食节颇受欢迎的活动,尤其受妇女和儿童喜爱。在空旷处架起秋千,人们坐在上面尽情摇摆,欢笑声此起彼伏,为节日增添欢乐氛围。


蹴鞠:

这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寒食节时,人们在空旷场地进行蹴鞠比赛,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交娱乐的方式。




当又一个寒食节来临,让我们在禁火寒食间,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深沉;在祭扫先人时,传递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在折柳插门中,祈愿生活的平安与美好。让寒食节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字 | 石彬

编辑 | 吴伟

审核 | 施沁雯 谢可欣

主编 | 丁宁 王玉莹 崔雅倩

总编 | 陈诗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