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作出了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为教育强区,海淀始终以大格局、大视野理解领导体制改革意义,把其放在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精准定位。对标海淀教育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以战略性思维高位谋划,以全局性思维稳中求进,以发展性思维培养人才,以目标性思维立德树人,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平稳有序推进领导体制改革,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海淀开花结果。

2025年3月25日,海淀区教育党校邀请海淀实验小学党委书记马春亚、校长宋继东走进第九期校长会客厅,聚焦中小学新领导体制改革,以“党政共治 同心育人——‘黄金搭档’的实践密码”为主题,与来自海淀区15所小学的15对书记校长,共同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共同解密“一融双高”的实践密码。海淀区委教工委史怀远副书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杨志成书记,教育党校赵欣书记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期校长会客厅活动。





这里没有“书记的学校”或“校长的学校”

只有“党和人民的学校”!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政和谐作坚强支撑,在海淀实验小学,“党政一心”始终是高扬的主旋律。书记、校长率先垂范,无论是方向大局的把握,还是举措路径的谋划,他们都能做到相互配合、融合、契合,共同为学校发展掌好舵、谋好路,体现出了“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学校党建和办学高质量一体化推进。

马春亚书记和宋继东校长通过一题双答阐述观点,从思想共识、合作机制、实践落地三个层面,分享了实验小学在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上的实践经验。





思想共识,党政同心,共谋发展

把握本质,形成共识。实验小学党政班子共同深度学习领会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本质要义,结合实验小学实际,形成了共识并转化为承诺与坚守!

集体品格是党政融合的“魂”,新领导体制是“我们一起领导”。

新领导体制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谁说得对”。

新领导体制不是简单的“谁管谁”,两者分工不分家,合力不分心,共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政同心、共谋发展的“双引擎”模式。

高站位的政治自觉。实验小学坚持党政班子必须以党性校准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任何决策前都先对标党的要求,任何行动都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旨归,没有个人私心杂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同心,对党忠诚,为党尽责。党政班子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达成高度共识,坚定“这里是实验”的大局意识,凡事都要把党的要求、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学生利益至上。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决策的唯一标准。谁的意见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更贴近学生,就采纳谁的意见!角色互补,互相成就。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决策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关系良性互动,这种关系本质上是政治引领与专业治理的深度耦合,实现价值引领和行政执行的闭环。党政互为绿叶与阶梯,彼此托举、相互成就。

合作机制:从“两张皮”到“一盘棋”

落实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基础,党政融合是关键。要做到党政融合,关键在于目标一致,权责清晰,机制顺畅。

建立“四沟通”机制。重要事项必沟通、三重一大必沟通、创新发展必沟通、突发事件必沟通。书记与校长定期“一对一深度对话”,建立“先共识、后决策”的默契,在谋划沟通上“心连心”,在担当履责中“肩并肩”,带头做到党政和合,带头科学民主决策,带头维护班子团结。

搭建组织架构,双线融合管理。学校实施“雁阵管理”模式,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调运行,形成“头雁领飞、群雁和鸣”的合力。集团横向业务主管均为党委委员,纵向各部门分管干部均为党小组长,各支部书记均为各校区或分校执行校长,做到思想融合、关系融洽、工作融通。使党建工作与管理治理及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

务实开放的决策机制。大事、难事集体讨论,中事征询意见,小事自主决策。将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共议,大家商量着办,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共治生态,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决策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良性关系互动。

未来,海淀实验小学将从“黄金搭档”变成“生态共同体”,以固本创新,全心育人为教育哲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建设一所卓越育人的新质学校。打造“党建+”生态圈——党建+教师成长、党建+教联体共育、党建+社区联动等,真正干好教育强国建设的实事大事,让每个走进海实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没有“书记的学校”或“校长的学校”,只有“党和人民的学校”!



“为落实中小学校新领导体制改革,提供了可推广、可实践的经验”

马书记和宋校长默契配合的精彩分享,点燃了与会书记、校长的热情,启发了他们对于新领导体制的深度思考。



上地实验小学校长毛向军表示,共商共治是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核心,这就要求书记、校长能真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要以“心中有老师、有学生、有学校的发展”为基础。从个人层面来讲,要“修己以敬”,尊重他人,在新的改革体制下,能够“修己安人”,写好上地实验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篇“文章”。



石油附小校长夏明霞提到,本次活动给自己带来了三点收获,一是思想有高度,要一切以党性为底色,以学校发展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二是做人有格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谁说的算,只有谁说的对,相互搭台,相互成就;三是处事有方法,共同协商,不要计较向谁去汇报,而是要做到同心同力。



石油附小党总支书记、四季青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王靖表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突出集体领导,要坚守谁说得对,避免谁说了算。书记与校长要在思想上同心,治校、带队伍同向,学校发展同步。



翠微小学党委书记张国立认为,在当前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对于书记、校长,尤其是新上任的书记、校长们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角色转变,提升管理水平。“通过马书记和宋校长的‘解密’,很好地学习领会了如何把握机制建设的‘度’,为我们进行校本化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海淀形成生动实践

2023年3月,海淀区正式启动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工作。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正在海淀教育沃土上落地生根,形成了生动实践。

去年年底,海淀实验小学马春亚书记办学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这也是海淀区首次为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举办的个人办学实践研讨会,彰显了海淀区高处站位和实处落地的内在统一,为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高效落地树立了很好的实践范式。

而本次“校长会客厅”则聚焦海淀区如何做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后半篇文章”,是海淀教育迈向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海淀区教委发展规划科科长梁晓玲对海淀实验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梁晓玲科长表示,海淀实验小学把决策机制、落实机制流程化,以确保决策规范且有效执行。同时,马书记和宋校长之间建立的沟通机制,如日常工作定期沟通、重要决策事先沟通和紧急事项及时沟通,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应该被固化下来,以促进学校内部的和谐与高效运作。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书记杨志成对本期会客厅内容作点评。杨书记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杨志成书记表示,本次“校长会客厅”是为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关键时期送上的重要法宝。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技术”即规范,具体来讲就是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确保不走弯路,不走错路,不走后悔路。“艺术”强调的是在角色定位、决策流程、沟通机制、团队合力等方面,书记和校长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史怀远表示,海淀区教育党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马春亚书记和宋继东校长的分享,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在新的领导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党政配合,保障党政同心。

史书记指出,做好党政和谐需要三个保障,一是制度,明确校长和书记的职责,确保党政分设、合作分工;二是党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三是个人品质,书记、校长需具备大格局、大境界、大情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从爱学生、爱教育、爱学校的角度出发。

史书记强调,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是促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校长和书记要相互学习对方的业务,做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书记要成为懂业务的书记,校长要成为重视党建的校长。让“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海淀形成生动实践。



据了解,为高标准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海淀区还将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聚焦人才培养,在干部梯队建设上精准发力;注重培树典型,发挥党建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勇于攻坚克难,集中力量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深化学区制改革,党建赋能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海淀区教育党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