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的寒风吹不灭美国的野心。
当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在电视镜头前斥责美国“不可接受的压力”时,这场因格陵兰岛主权引发的跨大西洋危机已让欧洲盟友集体陷入沉默。
特朗普政府从“买岛”到“明抢”的吃相,不仅撕开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遮羞布,更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霸权逻辑。
美国对格陵兰岛的觊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自2025年1月特朗普重提“购岛计划”以来
,美军C-130运输机载着装甲车突降格陵兰首府,副总统万斯夫人乌莎·万斯不请自来搞“友好访问”,白宫甚至放话“不排除军事手段”,步步紧逼的操作像极了强盗踹门前的“预告”。
丹麦人用修改国徽宣示主权的硬气、哥本哈根街头“美国滚开”的怒吼,反而衬托出欧洲的集体失声——挪威外长虽表态支持丹麦,但欧盟至今未出台实质性反制措施
格陵兰岛的价值远不止冰原下的稀土和石油。从美军皮图菲克基地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到北极航线融冰后的战略咽喉,美国要的是绝对控制权。
可叹丹麦全国GDP仅相当于加州的十分之一,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和军事恫吓,欧洲的绥靖态度让丹麦陷入孤军奋战。
法国外长那句“强者为王的时代已到来”
,道尽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
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撕碎了“盟友平等”的假面。
当丹麦民众众筹万亿美元反讽要“买下加州”,当格陵兰岛渔民在美军基地外举着“我们不是商品”的标语,被践踏的何止是主权尊严?
美国在北极的霸道行径,正在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写下最辛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