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脚突然站出来说“不能再降薪了,已经没法活了”!



这句话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前不久影视明星潘粤明曾经就中国和澳大利亚足球联赛惨败的这一现象表达不满。

甚至还表示“不如把我们这些业余的足球爱好者集结起来上场踢球,还能有点看头”。



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极端”却也表达了如今国足水平的下降,

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越来越低。



曾经多年前的小品《白云黑土》就直接指出“最令人失望的运动—中国足球”。

没想到这些年下来依旧没有让我们看到“更高的进步”。

总而言之这不仅和体系、教练有关系,还和运动员的各项指标相关联。



关于这位前国脚提出“别降薪”的情况,倒是能感叹出对现在收入水平的不满。



对比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足球薪资水平最高的阶段,完全可以冲破千万的大关,可以想象在这段时间里国足运动员的收入水平。



“降薪令”的颁布的确让这些运动员的收入下降,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这些运动员的水平。



薪资鼎盛的黄金十年里并没有看到中国足球在发展和成绩上带来怎样的回报,甚至没有拿到较为重要的奖项。



按照这位前国脚的描述现在国足运动员的薪资收入大约在年收入500万左右。

普通人看起这些年薪确实算是天价薪酬,但对于运动员来讲一方面是花销,另一方面也是回报。



那么能对500万薪资如此吐槽,是否也应该看到现在国足的真实情况?

我们首先讲球员的薪酬架构,在专业的足球运动员身上

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基本工资,也就是我们说的年薪、比赛奖金、商业代言”这三方面。



这其中能够拿到商业代言的职业运动员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另外多年下来中国足球并未在主要比赛或联赛中拿到较为靠前的成绩,因此比赛奖金可以忽略不计。



排名靠前的运动员的主要收入变更为“基本薪资以及商业代言”。

本身因为国足如今在大家心中的位置越来越低,导致运动员能够拿到商业代言的可能性也逐渐降低,即便作为头部职业运动员。



这些收入来源甚至能高达上百万,不过目前为止大家也可以看到相关国足的具体情况,能够享受这三方面共同组成的薪资收入少之又少。



为了能够补充收入,或者已经看到无法赢得比赛,很多职业运动员开始寻找其他途径增加收入,比如成为青训赛的教练,比如涉及到跨行业专业的运动员同时兼顾销售体育用品等等各方面。



也算是用这种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即便如此和黄金十年高薪相比也无法与之媲美。

其实这多少和运动员们的水平挂钩,如果国足“踢出世界”身上有各种成绩傍身,完全可以吸纳足够的商业代言,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收入。



例如这位前国脚提出中国国足运动员的年薪无法和日韩足球运动员的薪资进行比较,甚至还不如他们的三分之一,更别提欧洲五大联赛运动员年薪甚至不足他们一周的收入。



在这里我们要对这位“前国脚”说,这些话我们如今看起来仿佛“卖惨”,国足的水平摆在这里,不管和日韩哪一队足球队员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别提欧洲五大联赛。



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在训练水平和结构上有着非常成熟的体系,另一方面在宣传和比赛成就上,他们的确超过了中国足球运动员一大截。



这就导致更多的知名品牌或国际品牌与之合作,增强曝光度,不仅为球员增加收入,还能通过这些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大量曝光品牌知名度,实现名利双合作。



回头看我们自己的国足队伍到底凭借哪些方面能够超越他们的存在?

每次提到中国足球面对的是各种质疑各种争议。



举个简单的例子哪个赛道的专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都比较残酷,也比较严格,以至于他们身上肌肉十分发达,这一点可以参考中国乒乓运动员,大多是一个胳膊粗一个胳膊细,均来自于平日的严格且高强度训练。



那么作为跑、跳、蹦各种高强度训练的足球运动员竟然撩开上衣没有任何肌肉,反而是小肚腩、各种肥肉堆积在一起。

难道凭借这样的“身材”进行比赛吗?



不是没有看过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比赛现场,每一名运动员拿出来身上的肌肉十分明显,完全就是高强度训练带来的“回报”身上充满力量感。



而我们自己的运动员呢?

不是被调侃,就是观众的各种无奈,不知他们有没有考虑或有没有想过对得起赛场上几万名支持他们的粉丝和观众。



作为球迷,作为中国足球队的球迷,每一场比赛我们都期待中国足球能够带来好成绩,粉丝们摇旗呐喊,可结果往往是败兴而归,摇头叹气,甚至根本无法反驳。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奖杯落入他人手中,看得观众眼眶通红,可这一切似乎对中国足球运动员完全没有任何“反应”。

比赛结束后该购物购物,该如何如何,没有任何反思,反而是各种纹身、大肚腩齐上阵,让人直呼“看不到希望”!



最近和澳大利亚的这场比赛更是让人看了直摇头!

虽然最开始有几个进球,凭借着先锋力量拿到几分,但随后却暴露了整个队伍存在的各种毛病,对阵比赛,协同作战,等等各方面漏洞百出,完全看不出一个队伍的默契。



“各打各的”,“被人追着打”“被人溜着玩”这就是整场比赛的观后感。

不知道这些人在赛后复盘会长会不会羞耻的抬不起头?



以往带其他国家队伍赢得比赛的伊万科维奇教练,如今带起中国队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为止我们更是不敢在他们身上抱有任何期望。

的确会发生奇迹,可我们已经不再相信。



这就是现在中国足球面临的现状,年轻运动员的确还有冲劲,还能拿上几个分数,让人看到短暂的惊艳,但也只是“短暂的惊艳”。

一场比赛单凭一两个人根本不可能,更何况足球这项运动本身考量的就是团队的协同作战。



队伍综合水平无法提高,就算请来再厉害的教练也始终无法达到高层次、高水平、高成就的成绩。

换句话说我们自己的运动员水平达不到,就需要一直提高基本功,同一起跑点,别人跑出百米,我们还在原地踏步,这不是进步这是倒退。



更不是那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国家足球队,职业足球运动员是为了国家荣誉,未来发展作战,而不是小打小闹,开玩笑。



有球迷会表示“再给点时间”“让他们多努力”,这就如同对孩子的溺爱,原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如今却变成了“歪脖子树”,没有成绩、没有结果、回头却反而责怪“这不行,那不行”,不知道到底谁不行!



的确限薪令会对这些长期保持高收入的足球运动员来讲是一种打击,也的确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

从2021年开始中国足球职业运动员的收入水平骤降。



大家可以想象一年综合收入达到几千万,和一年综合收入骤降到500多万左右,谁的心理落差也很难平衡,那些所谓的烧钱行为也只能戛然而止。



那么在这位前国脚的“吐槽”中,再次提起这件事情,尤其是徐亮,还表明如此降薪很难引起更多人将全部经历用在足球方面。

接下来就会导致青训出现缺少人才的现象“青黄不接”“没有后备人才”甚至有可能出现断层。



徐亮更是直接提出运动员就应该挣高薪,一方面是吸引,另一方面这也是运动员的辛苦所得。



当然这一点不敢苟同,相对于如今国足运动员的辛苦,甚至无法媲美底层的农民工,两者虽然在工种上无法同日而语,但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大家看在眼中。



我们也能够理解,毕竟运动员的黄金期时期短暂,最长不过十年时间,其中更是付出大量的辛苦和身体损伤的代价,可面对如今的成就,我们无法认同。



至于后续是否会提高或改善并不知晓。

只是有一点不少领域内的比赛已经走向商业化,如果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或对水平高低有严格要求,想要继续回到黄金高薪10年水平基本不可能。



作为普通人我们中肯的意见,难道不应该是提高国足运动员的水平,让大家看到中国足球力量的崛起,而实现国足市场化的专业性,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收入。



每个人付出的价值和成就达成对比,不能单纯的靠“养老”进行,更不能靠国家和社会。

专业的能力才是占住脚跟的唯一途径,没有成绩、没有知名度、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辉煌时期,所以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想想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