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处在吉林老城东侧,在今天吉林市昌邑区主城区内有过很多大型的菜园,其出产的各种蔬菜是旧时节整座城市重要的副食保障,种菜也是早期东关民众的主要营生。在历史上,许多初到吉林城的关内移民都以种菜为业,吉林首富老牛家、创办裕华纺织厂的许家,都有过在东关种菜的经历。甚至党史中大名鼎鼎的李维民、张玉玢,其长辈抵达吉林城后,原本也是以务农种菜为生。

尽管昌邑区主城区内早已没有了菜地,但我还依稀记得东方电影院修建之前,斜卧在东大泡北侧的杨家园子里排排地垄;也记得机器局南门对面,隔着道路就是长势喜人的茄子地、豆角架“集群”;还记得如今通潭大路北侧宽敞的农田,和浮荡在附近淡淡的农家肥味道。不过,尽管见过“城市里的菜田”,但我却没有农民在这些菜田里劳作的记忆。

种菜属于园艺范畴,其中灌溉是极有讲究的。吉林东关大地临近松花江、二道江,另有诸如莲花泡之类的泡泽水系,看似并不缺水源,但事实上,在远离江岸的农田,灌溉还是以井水为主。例如永昌胡同南侧西高东低、曾有土墙围绕的菜地(今解放东路中信大厦一带,俗称“杨家园子”或“大地”),历史上就曾以井水为灌溉水源。听老人们回忆,当时东关菜地里的水井大致有两种,两种井口很宽大,区别在于一种是辘轳把的水井,另一种是畜力拉动绞盘汲水。

在老人们的描述中,那种畜力水井在老昌邑屯的各个菜园中并不罕见,其中以而山神庙上坎的一架最大:一匹老马挂着横杆,围绕着一个底盘为木齿轮的圆锥体绞盘打转,齿轮连接着旁边水井上树起的井架,随着绞架上挂着的“木制传送带”的转动,十多个水桶轮番从井的深处汲出水来,自动灌入一侧的水槽,用以灌溉。另外在一些图片中,还有人力代替畜力使用这种绞盘水井的场面。

很长时间,对这种特殊的水井,我只有脑海中想象出的大致模样,一直没有见到实物,也没见过实景照片。后来陆续在《满州日日新闻创刊满十周年纪念写真账》《中东铁路大画册》,以及一些老明信片中,见到了这种特殊水井。虽然影像并非是吉林市的历史照片,但经前辈辨认,与吉林东关菜地里曾经的水井几乎一样。此外,在老照片中还看到了一种双辘轳把的水井,打水时可以两人在辘轳把两侧同时打水,单位时间内可提高汲水量。

时光荏苒,曾经广袤的吉林城东关菜地已然化作现代化都市,现代人也渐渐淡忘了从前过往。不过细想起来,昌邑区的壮大发展,却与那些在菜地劳作的先辈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曾经菜地里突兀的井架,又何尝不是见证了昌邑大地历史变迁的丰碑。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辛野先生、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