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家庭啊,就像是用爱和血脉编织起来的温暖港湾,我们打小就盼着在这儿能过得幸福。

可要是家里有个爱唠叨还总说这三句话的妈,这幸福啊,指定得大打折扣。

一、满嘴抱怨,家庭幸福感全没了

我听说杭州有个重点中学的咨询室,那儿的咨询师李老师接待过一个女孩。

这女孩因为得了焦虑症都休学了,为啥呢?就是因为她妈妈天天跟复读机似的,嘴里就没停过抱怨。

女孩哭着说:“我妈整天念叨‘这日子穷得叮当响’,我买支画笔的工夫,她都能数落我半小时。”

你想啊,家里天天这么乌烟瘴气的,能有好日子过吗?

心理学上有这么个“情绪感染理论”,说白了就是负面情绪特别容易传染人。

妈妈作为家里情感的关键人物,她要是整天唠唠叨叨的,满嘴抱怨,那这种负面情绪就像病毒一样,能把家里每个人的心理防线都给攻破。

像“你爸没本事”“这日子没法过”这话天天挂嘴边,孩子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没出息,好像这家庭不行都是自己的问题。

这种心里头的穷,可比兜里没钱可怕多了。

二、老是否定孩子,这伤得一辈子都难好

三毛在《雨季不再来》里写过她小时候的事儿。

她作文比赛获奖了,多大的好事儿啊,结果她妈第一反应不是夸她,而是来一句“别得意忘形,下次肯定拿不到奖”。

就这么一句话,把三毛伤得不轻,一辈子都在找那种被人认可的温暖。

教育学家尹建莉做过调研,发现那些长期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成年以后得抑郁症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四倍呢,都达到32%了。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说,父母要是老说“你怎么这么笨”“丢人现眼”这类否定孩子的话,孩子大脑发育都会受影响,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得好多年的心理建设才行。

三、炫耀个没完,把孩子价值观都带歪了

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个追踪研究,发现要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老是炫耀自己有钱有势,这家里的孩子有价值观偏差的概率能达到63%。

妈妈整天把“我们家比谁都强”挂在嘴上,孩子就容易产生那种虚幻的优越感,觉得自己特厉害。

可这种优越感都是靠跟别人比来的,跟纸糊的城堡似的,一碰到现实就塌了。

而且这种爱攀比的风气会一辈传一辈。

上海有个国际学校的家长会,有个妈妈在那炫耀自己女儿钢琴都十级了。

结果她女儿呢,躲在角落里悄悄写“我永远达不到妈妈的标准”。

你看,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文化,把孩子折腾得可够呛,整出一堆精神上出问题的孩子。

改改说话方式,让爱在家中流动

杨绛在《我们仨》里讲过她和钱钟书的事儿。

有一次钱钟书不小心打翻墨水瓶了,杨绛没指责,反而笑着说:“墨水瓶打翻怕什么,正好练字”,就这么一句话,家里充满了理解和包容,钱瑗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成了个独立又自信的女孩。

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咱说话真得注意点儿。

想让家庭幸福,说话的时候得注意三点:

首先得学会管理情绪。要是感觉自己快发火了,就先停下来,深呼吸三次,别一上来就是指责的话,多想想怎么一起解决问题。

再就是要多给孩子正向反馈。每天至少得跟孩子说三次“我注意到你的努力”,而且别光说好,得把孩子具体哪做得好说出来,孩子听了才高兴。

最后就是得给孩子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就跟孩子聊聊“你觉得自己最珍贵的能力是什么”这种问题,让孩子从心底知道自己为啥棒,不靠跟别人比。

这话虽然是家里的小细节,但可重要了。

妈妈说话温柔又充满爱,孩子心里肯定舒坦,家庭这港湾才能温暖又牢固,这就是家庭幸福的秘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