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就在电动汽车百人会召开的当晚,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一辆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事故,导致车毁人亡,车上3名年轻 女孩不幸离世。
舆论持续发酵,事发3天后,雷军当晚在微博发生回应,表示哀悼和慰问。
关于这起事故为何发生?智驾响应是否及时?车辆为何燃烧?车门是否锁死?等等问题,有待调查,在调查报告出来前,不宜妄评。
死者已矣,要想办法尽可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关于智能辅助驾驶和诸多汽车品牌对造车毫无敬畏、盲目创新,小镇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已经批判过多次了:过于激进。
对于这起事故,完全可以直接用小镇一年前写的文章:《》。
汽车是一个普通人最容易掌握的最大杀伤力机械,事关个人、他人和社会安全,百年造车业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教训,每一项看似臃肿、无用的设计,背后都是数不清的生命和鲜血,能够活到现在的传统车企,都懂得基本的敬畏。
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极大简化,造车变得很简单,只需要采购现成的商品,就能够拼出一台不错的汽车,虽然也考察组装企业的综合能力,但基本上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而且车本身如何,更多取决于造车企业的抉择。于是各行各业都跨界造车,对汽车行业传统的敬畏嗤之以鼻,以创新为名大改特改。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差异化竞争,有的后来者就开始“铤而走险”,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小镇在《》点名批评的智能辅助驾驶推进过快、过火,夸大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没有尽可能提醒、强制用户必须始终把手放在驾驶盘上。
智能辅助驾驶目前仅仅处于L2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任何事故,都由驾驶人依法承担责任,因为按照规定,L2阶段驾驶员必须始终保持警惕,注意观察车况、路况,要注意在系统提示切换驾驶状态前,就应该提前干预。
但这一基本的常识,行业并没有令消费者入脑入心,有意无意的夸大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和性能,这种状态是不行的。
小镇还点名批评了过于激进的车辆设计,比如门把手、电子后视镜等等,去年北京车展,小镇看到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设计极为激进,甚至在没有服务人员提醒的时候,小镇都找不到从哪里开门,甚至就算服务人员告知如何开门后,还需要反复摸索才能成功。
还有取消实体操纵杆、方向盘异型设计、隐形B柱等等,为了差异化竞争,严重无视百年汽车行业血的教训。
安全才是汽车最大的豪华,没有安全,一切创新都是零。
小镇对智能汽车的态度很明确。
一年前,小镇的态度是:比亚迪开始全线推广辅助驾驶,小镇再去尝试。
现在的态度仍然没变,今年比亚迪开始搞全民智驾,但小镇仍然不会去尝试,要等到真正落地,积累了足够经验、完成打磨之后,小镇才会开始尝试。在此之前,哪怕车辆本身有这个功能,也不会在真实道路上开启,顶多使用非道路状态的辅助功能。
而关于智能辅助驾驶,小镇还有两个坚决的态度:
纯视觉模式存在无法解决的物理极限,不宜推广过火,需要加以限制;
决不能让大众消费者误以为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必须充分意识到辅助驾驶的不成熟,启用辅助驾驶时,必须加强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测。
对此小镇在一个月前《》说的很清楚了,马斯克所谓的“人用眼睛开车,所以AI可以只用纯视觉驾驶”,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和忽悠,绝不可信。人类开车,不仅仅是靠眼睛,而是动用全身的感知,去感受汽车的状态,观察周围情况。
汽车辅助驾驶无法模仿人类,必须给汽车加装足够的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等才能尽可能模拟人类的真实驾驶。无论如何优化算法,纯视觉都无法解决关键的物理规则,在黑夜、恶劣天气、光鲜不足等等情况下,纯视觉就是弱视、瞎子。
而对于一切辅助驾驶,虽然系统可以提示切换真人驾驶,但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在紧急状态下,这种切换很可能是致命的,人根本无法反应。
因此,小镇建议:
智驾需要降温了,必须提高标准。
要明确,纯视觉模式如果上路行驶,必须进行环境和驾驶员状态检测,确认时间、气候、光照等充分满足,才允许启用。
更甚至,未来要强制任何辅助驾驶车辆,必须强制安装激光雷达等雷达装置,且厂商必须确保启用雷达,不能装了当个摆设, 否则不允许在公共道路启动辅助驾驶,只能用于封闭环境下测试使用或非道路环境下辅助停车;而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完善对车企辅助驾驶性能的检测。
这次小米汽车发生事故,可以借助本身巨大的舆论传播力,打破对纯视觉模式、对辅助驾驶的迷信。
汽车这个行业,需要敬畏,决不能搞成饭圈。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