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52分

一列无锡地铁1号线列车从太湖边的南方泉站一路向北,奔向长江边的外滩站,城市活力与岁月静好镌刻成一幅美丽画卷。

时针拨回4个小时前

凌晨1点多,在地铁2号线上马墩站,十几名轨道检修工正在为钢轨“做手术”,热胀冷缩导致钢轨轻微延展或收缩,都需要工匠们精准操刀,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转。


这些珍贵的瞬间

被用笔墨和镜头一一记录在册

5年,走访180多名建设者

一帧帧画面

一段段纪实

一篇篇手稿

汇集成一部关于地铁的城市纪实文学


4月2日

国内首部地铁主题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

正式发布


全书分上下两册,80多万字,从“沾满泥土”的一线纪实到城市规划的顶层“声音”,从建设者的生活轨迹到市民乘客的真实感受,立体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无锡地铁建设发展的“心路历程”,不仅是无锡地铁的成长志,更是一部见证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立体年鉴”。

0 1

“筑梦路上”看城市之变

“蛋糕”里钻洞、“十月围城”、几回修路到梅花、惠山古镇到了、女站长的22秒、中车为何选择无锡?……

翻开《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的扉页,一幅幅无锡高质量发展的画面浮现眼前,不像是一本关于地铁的书,却每个“故事”都是从地铁而来。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盾构机穿越古运河时的屏息时刻,能读到台风天里地铁员工彻夜守护车站的坚守,更能感受到无锡地铁从“建地铁”到“建城市”的格局之变。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无锡地铁的纪实文学,更是无锡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以小见大,从地铁的变迁折射无锡的发展变化。”无锡地铁集团相关人士说,从一个人物、一次盾构、一部列车、一名乘客中挖掘城市发展的“故事”,并形成著作,在国内堪称首创。

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书中既有首次公开的规划手稿与建设现场影像,也有普通地铁建设者的真情讲述;既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幕后故事,也有市民与地铁温暖互动的点滴记录。是一部用时光淬炼的匠心之作,更是对无锡地铁历史记忆的生动凝练。

0 2

“5年”记录“轨道上的无锡”

真正的好书不仅是案头随时可以翻阅的读物,更是记录历代发展的卷轴和能历经时间检验的典籍。

“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把8小时以外的时间,全部扑到无锡轨道交通建设的每个‘画面中’,进隧道、上高架、乘地铁、访人物,200多名不同角色的地铁‘参与人’走进书中,讲述着城市交通的点滴故事。”

作者包松林坦言,5年下来,最想致敬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运营者和支持城市轨交建设发展的广大市民。


包松林在隧道中采访

《筑梦路上》被列入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工程,80多万字可谓鸿篇巨著,从策划到成书,作者走访了200多位亲历者,翻阅了数万份档案资料,从浩如烟海的细节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瞬间。


包松林在地铁建设项目部采访

不得不说,该书既是一部紧贴时代、直面当下的纪实作品,又是一部投入自我、物我合一的深情之作。

0 3

260公里+,遇见更好的地铁

地铁对于无锡而言,是前所未有、脱胎换骨的交通巨变,肩负着历史的延续、时代的重托、市民的期盼。

《筑梦路上》的诞生,既是对无锡地铁二十余载奋斗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每一位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致敬,它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凝聚着时代的精神。


眼下

无锡地铁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

成长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劲引擎

回望2009年,无锡地铁1号线正式破土动工,从“零经验”起步到2014年同年实现“双线运营”。

如今,无锡地铁运营里程突破142公里,“6+2”全部运营后,总里程将超260公里,不仅串联起城市南北东西的交通动脉,实现“一体两翼”的市域畅行,更以优质的工程质量,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鲁班奖、詹天佑奖,实现“大满贯”。

当前,无锡地铁线网不断织密,运营管理持续向好,赢得满屏点赞,背后是数千名地铁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开拓创新的智慧,是“建一流地铁、创运营典范”初心的坚守。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程的关键时刻,《筑梦路上》一书不仅是对过往的定格,更是面向未来的展望。

下一步,无锡地铁将依托本轮新线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和验证多元融合成果,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让“轨道上的无锡”焕发新活力,为中等线网规模融合城轨建设提供新实践、新案例。


据悉,本次《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新书发布会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新华日报传媒、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无锡市作家协会和无锡地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承办。


信息来源:无锡日报、无锡观察、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