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平原的西北角,有个不太起眼的小县城——乾县。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乍一看普普通通。但1300多年前,唐朝最特别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就长眠于此。乾县,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唯一有帝王合葬陵墓的城市。

走进乾县,像走进一座历史迷宫:无字碑的千年争议、古墓里的众生相、墓葬盗掘之谜、唐代壁画的神奇故事……帝王陵墓恢弘气象,而黄土之下还藏着更多隐秘,等待人们挖掘。


从西安出发,坐高铁半个小时即可抵达乾县。

在高铁上,我一直在想,唐朝时期,文化繁盛富庶之地不在少数,可为什么偏偏是乾县成为了两位盛唐皇帝的地下归宿呢?那不妨先回到历史的根源,瞧上一番。

其实乾县并非孤例,摊开陕西地图来看,在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之间的扇形地带,从乾县到蒲城的群山之中,由西向东散落着绵延150多公里的“关中唐十八陵”“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尘归黄土的众多选择,自唐太宗在九嵕山修建了昭陵,他便诏令后世子孙“永以为法”。


乾陵石像生 | ©视觉中国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过世,武则天遵照丈夫遗愿归葬关中,按照葬制需要择一处山头,选来选去最后定在了今乾县北部的梁山。而梁山之所以能“中标”,自然绕不开此地的文脉与地利。

早在周秦时期,乾县叫做“好畤”,传说黄帝曾在这里祭天,秦朝时还建了和咸阳宫齐名的甘泉宫,是个有“神圣光环”的地方。

而梁山本身,更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它拥有三座山峰,山脚下河流环绕,形成背山面水的绝佳格局。北侧的主峰高耸而稳固,宛如一把天然的巨伞,为陵墓遮风挡雨;南侧两座稍低的山峰左右对称,仿佛一对守护陵墓的石狮;而中间的山脊则自然形成一条笔直的神道,像是专为帝王陵墓“量身打造”。


远望梁山 | ©视觉中国

乾陵的取名也有讲究,当年陵墓修好后,武则天特意把周边五个县的地盘划出来,新设了个“奉天县”,后来改名乾州,“乾”字取自《周易》,代表“天”,正好对应唐高宗“天皇”的称号。

李治去世后的第二年八月,武则天命唐睿宗护送高宗灵柩西返长安,葬于乾陵。李治生于长安,逝于洛阳,他的陵墓布局仿照了他生前所向往的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乾陵 | ©视觉中国

二十一年后,武则天病逝,唐中宗重新开启乾陵的墓道,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至此,乾陵主墓才最终完成,墓道和墓门用石条砌成,并以铁浆灌封,极为坚固,至今未被打开。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乾陵虽破坏严重,但遗迹、石碑、古墓依然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历史宝藏。


我下了火车抵达乾县后,便直奔乾陵而去,坐着公交穿过热闹的老城区,窗外逐渐从市井喧嚣转为僻静郊野,这才到了乾陵的游客中心。

不过要去乾陵主景区,还需要换乘景区大巴,循着梁山的盘山路而上,方可抵达。


乾陵主神道 | ©视觉中国

踏入乾陵,一条长长的主神道映入眼帘,入口处的八棱柱石华表巍然矗立,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仍驻守着皇家的威仪。

最前方是狮子、翼马、鸵鸟等祥瑞石雕;其后十对翁仲像身材魁梧,宽袍大袖,双手拄剑肃立,目光如炬。



持剑翁仲像与石马 | ©视觉中国

沿着神道漫步至阙楼,无字碑与立述圣纪碑就在眼前了。

左边的立述圣纪碑,由四块方石拼接而成,各部分之间采用榫卯结构连接。通碑由武则天亲自撰写,记载了高宗皇帝的历史功绩,据说原文共5600字,每个字笔之间都填以金屑,闪闪发光。

我想象着一千多年前的壮观,眼前的立碑显得更是古朴沧桑。


立述圣纪碑 | ©视觉中国

走向右边,终于得见了久闻大名的无字碑。仔细端详,顶部的龙纹雕刻精美,碑身上原来并非全然无字,唐人虽未刻,宋金以后便有文人在此篆刻诗文。

然而巨碑的无字之谜依然引人遐思,有人说,武则天认为“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故只立碑不刻字。也有人说,唐中宗、唐睿宗对武周的历史难以启齿,不知该颂扬还是贬斥生母武则天的一生,最终选择了沉默。

武则天在唐代确实充满着争议,她14岁入宫为才人,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在感业寺出家3年后重返宫廷,最终在67岁称帝,82岁还政李唐逝世。史书里不乏“几危社稷”的苛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推行的科举改革、劝课农桑、文化包容等政策,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无字碑的真相或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争议之碑历经1300年风雨,依然矗立于此,见证着中国历史上这位最独特的女皇。


无字碑

穿过阙楼,六十一蕃臣像分列两侧,他们穿着各不相同,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可惜头部都已损毁,万国来朝的盛唐也已过眼云烟。

站立在此处,前方不远处的山峰之下便是乾陵的地宫所在。



六十一蕃臣像 | ©视觉中国

乾陵是目前唐代唯一未被盗掘的帝陵,不过历史上也曾有几次险遭盗掘:五代时期军阀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唐陵,却在动工乾陵时遭遇狂风暴雨,吓得仓皇撤离;民国时期孙连仲的部队用炸药寻找墓道亦无功而返。

一直到1958年,当地农民炸山取石时意外发现墓道口,经考古队勘查确认地宫封门完好,未见盗掘痕迹,出于保护目的,墓道口在探测后重新回填。


乾陵石像 | ©视觉中国

我往山上步行了一段,一直到了半山腰,眼前均是青葱的树木,让人捕捉不到历史的痕迹。回过身来望向来时的路,远方隐隐绰绰地能看见两座乳峰、神道,神道的两侧还种了好多牡丹花。

我忽然想起,长眠于此的武则天与李治,最终都逝于洛阳,那是一个牡丹满天的地方。尘归尘,土归土,可牡丹花依旧盛开,延续着时间的回响。


乾陵的地上建筑固然恢宏,但在乾县还有三座对外开放的陪葬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让我触摸到了更真实的盛唐脉搏。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他下旨在乾县修建墓地,将亲生儿女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蕙仙与亲哥哥章怀太子李贤的墓迁至乾陵陪葬。

公元 706 年6月8日,懿德太子入葬,7月2日,永泰公主入葬,8月13日,章怀太子入葬。

三座陪葬墓在历史上均遭受过盗掘,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仍能在古墓中一窥精彩的建筑结构、壁画与文物。


懿德太子墓,是“号墓为陵”的帝王形制,然而墓主人只是一位19岁的少年李重润。

公元701年9月,李重润与妹妹李蕙仙、妹夫武延基在家中私下议论武则天与男宠张易之兄弟的宫闱秘事。张易之听说后,立马向武皇打小报告。武则天得知后大怒,李重润以诽谤朝廷之罪被杖杀。

唐中宗李显复辟后,便为儿子打造了这座地下的“虚拟帝王梦”。


懿德太子墓穴内

太子墓的地下空间在三个陪葬墓中级别最高,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便房、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组成,全长100.8米。

探访古墓,仿佛进入了一座地下宫殿。从入口步入,要先走一段长斜坡的墓道,你可以在此停留看看东西壁两侧残存的壁画《阙楼仪仗图》,现场虽是复制品,但它可是第三批国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


懿德太子墓内部分壁画(复制品)

阙,是皇宫前对称建置的高台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最高等级是三出阙建筑,为帝王专用,太子通常是二出阙,但这幅壁画中的阙楼图破格使用了三出阙,是父亲对19岁儿子的补偿。

整幅图描绘了太子参与“大朝”的威风和排场。所谓“大朝”,是每年正月由朝廷举办的最高规格礼仪活动,作为接班人的太子要摆出全副仪仗,隆重出席。


《阙楼仪仗图》(局部) | ©陕西历史博物馆

壁画以山为背景,画了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规模庞大,能数出来的就有196人,人人表情肃穆,依职能分类排列,场面盛大,气派非凡。

除了《阙楼仪仗图》,太子墓的墓道、甬道及墓室四壁,原本绘制有40多组精美壁画。出于保护的考虑,在考古发掘后所有壁画都被揭取下来,现珍藏在陕历博唐代壁画珍品馆中。


《阙楼仪仗图》(局部) | ©陕西历史博物馆

继续向前,便到达了由过洞、便房、天井组成的一重重院落。每个天井是一重院落,之间的过洞则象征性着一道门,过洞两旁的便房,像是院落的偏殿,里面放着太子的随葬品。

沿着斜坡抵达地下的平地,就到了前甬道,穿过后便进入了前墓室,这是墓主人的客厅,抬头看是穹窿顶,上面通常绘有日月星辰,但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墓穴后甬道和天井

穿过后甬道来到后墓室,这里是墓主人的“寝室”。穹窿顶上曾经画满了天体银河星图,李重润的巨型石椁安放在这里。整个石椁由34块石板拼合而成,顶部最南边的石板有一道缝隙,盗墓者正是从这里进入椁内,将金银珠宝洗劫一空。


《阙楼仪仗图》| ©视觉中国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石椁内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残缺不全的人骨架。经鉴定,这两具尸骸正是懿德太子和他“冥婚”的国子监丞裴粹之亡女,这两具遗骨现保存在西安医学院。

昏暗的灯光下,石椁幽暗,李重润的墓葬虽奢华,但难掩英年早逝的悲剧,我默立片刻,转身去往了下一处。


永泰公主墓就在乾陵博物馆旁,在博物馆里展出的永泰公主墓志铭里有这样一段话:“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道出了公主的死因。

公元701年9月,因为私下议论,丈夫武延基、哥哥李重润为武则天所杀,已有身孕的李蕙仙难产而死,年仅17岁。

为了告慰女儿,李显同样按照“号墓为陵”的形制修建,墓道全长87.5米,由5个过洞、6个天井、8个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安葬李蕙仙与武延基。这座公主墓是迄今为止已发掘唐代女性陪葬墓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


永泰公主墓室内壁画 | ©视觉中国

进入古墓,值得留意的是,当你走到第六个天井附近,这里有一个被封堵的盗洞。

据说1960年考古发掘时,在洞口散落着金、玉饰品和一把铁斧,底部发现一具男性骸骨,头骨有劈砍痕迹。考古人员推测,这是一起五代至宋初的盗墓事件,盗墓者起了内斗,其中一人被杀。

继续向前抵达前墓室,在东壁南侧还有一幅著名的《九宫女图》,同样是第三批国家禁止出境文物,现场看到的是复制品。


《九宫女图》

九位宫女仿佛一下点亮了墓室里的幽深,让我看见了千年前的宫廷生活。

画面中她们正缓步前行,准备侍奉公主就寝。为首的宫女梳着高髻,手中未持任何物品,神情端庄,俨然是队伍中的领班。其余宫女则分别手持玉盘、方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和如意等物,步履轻盈。她们的神情却显得轻松活泼,有的左右张望,有的低声交谈窃窃私语。

尤其第六位执杯宫女,曾被贾平凹在散文《壁画》中称为“千古第一美人”,细细观赏,还真有一派恬静的美意。


第六位宫女“执杯宫女”像


章怀太子墓,是我下墓的最后一站,这里的墓葬规制明显于前两个陪葬墓小,墓全长71米,有四个过洞和四个天井,但出土的壁画同样非常精彩。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次子,他不仅容貌俊秀、举止端庄,还才思敏捷、颖悟绝伦,深受父皇李治喜爱。

21岁时被立为太子,后来却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废为庶人,流放四川逼迫自杀,享年31岁。1年后,武则天追封李贤为“雍王”。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复位,将其灵柩由巴州迁回陕西,以雍王的身份陪葬乾陵。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追封他为“章怀太子”,并与其妻子清河房氏合葬在此。

从墓道入口步入,在东壁能看到一幅大型壁画《狩猎出行图》的复制品,长约8.9米,描绘的是皇家贵族狩猎出行时大队人马行进在山间野外的壮阔场景。


《狩猎出行图》人物臂上架着猎鹰,马上带着猎豹、猞猁 |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带有斜坡的墓道上,这支出猎的众多人马,像从古木参天的大道呼啸而出,奔向山坡。

画面中有40多人的队伍束腰佩剑,装备齐全,有执檛,有打旗,有抱犬,有驾鹰,有的身后马背上还载有猎豹等,骑者的腰部都还佩有弯弓、箭囊等,唐代狩猎的出行细节一时跃然壁上。

对面的西壁还绘有《马球图》的复制品,我们能一睹唐人酷爱的马球运动。


《马球图》 | ©视觉中国

画面当中有20余名骑马者,身着深浅两色不同的服装,戴幞头,穿黑靴,正在马球场上奋力驰骋、激烈竞争。他们有的双手握杆反身击球,有的扬起球杆准备击球,有的手握缰绳直奔马球,有的驰骋腾空,有的专注等待。

《狩猎出行图》《马球图》同为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马球图 | ©视觉中国

从墓道进入前墓室,还值得一看的是,在西边墙壁上南侧绘制有一幅《观鸟捕蝉图》的复制品。不同于和九宫女图感受到的俏皮,这三位宫女在游园,但每个人仿佛都怀心事。

最右边年长的宫女,若有所思地定睛凝望,中间的宫女望着树上的蝉准备用衣袖击打,而最右边的宫女抬头望着鸟又像是看着天空,我感受到一种在宫闱之下共同的孤独,看久了又仿佛是这一行三个陪葬墓的隐喻。


茫茫北极大地上,绚丽的景色在公路尽头犹如油画般展开

在乾陵走了一趟“阴间”后已接近傍晚,在离开乾县前,我去了老城区有名的虢家包子吃了一顿特色的酸汤面。吃面时,我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出这一行看过的石像生、无字碑、壁画、墓道、石椁......厚重黄土所承载的历史,一时念头纷杂。

可一碗暖和的面下肚,配上乾县独有的辣子,却温润了我这一天看到的苍凉。看过这些尘归尘、土归土后,我再次庆幸着能活在此时此刻。谁非过客,但又怎样,还有美食、草木和阳光。

编辑/Tasia

文/野生婷婷

图/野生婷婷,部分图片见文中标注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