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今年3月,呼和浩特一纸新政刷屏全网:一孩补1万,二孩补5万,三孩直接砸10万,堪称“史上最壕催生方案”。枯燥的政策传播如何“传得快,传得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学会新媒体“带货”是第一步。
01
新政引来“自来水”
2025年3月,呼和浩特市发布《关于促进人口集聚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力度空前的生育补贴政策:生育一孩一次性补贴1万元,二孩分年度发放5 万元(每年1万元至5周岁),三孩及以上分10年发放10万元(每年1万元至10周岁)。
补贴通过 “免申即享” 与线上主动申请两种模式实现精准发放。例如,新生儿落户后,系统自动审核资格并短信告知补贴方式;家庭也可通过 “爱青城” 公众号、“健康呼和浩特”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扫描专用二维码提交申请,上传相关资料,实现 “零跑腿” 办理。
虽然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10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其中云南、宁夏、安徽实现省级层面政策覆盖。但呼和浩特这波被称为“史上最壕催生方案”的发布,仍然让全国媒体成为了新政的“自来水”:
02
为何难成“爆款”
能让全国媒体为一地的新政站台,政策的突破性和空前力度是绝对的“新闻眼”。但实际上,政策传播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却常常“失声”。究其原因,传统政策传播形式单一、语言晦涩、互动性弱是阻碍打造“爆款”的关键。
传统政策通稿通常以纯文字长文发布,缺乏可视化设计,导致信息接收门槛高;专业术语让普通家庭理解困难;仅通过官网或纸媒发布,无用户反馈渠道,舆情监测滞后。政策的“含金量”若无法转化为“传播力”,再好的福利也会被埋没。
03
打造“用户思维”
要让政策传播真正“破圈”,地方政府必须跳出传统的“文件思维”,转向“用户思维”,重构传播逻辑。
网感化表达是要让政策说“人话”。政策文件往往充斥着专业术语,而社交平台传播的前提是“一看就懂”,懂了才想转
算一笔经济账,用具体消费场景让政策价值可感知对于受益群体是最直观的政策传播。与此同时,政策传播不能只讲“政府做了什么”,而要讲“你能得到什么”,以同理心赢得用户体验。
对于政策传播而言,最大的浪费是“触达了错误的人群”,要“找对人”而非“广撒网”。如生育政策可精准投放在婚恋App、母婴社区;人才政策可嵌入职场社交平台。
总之,政策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刷屏”,而是“让需要的人行动”。当政府学会用新媒体语言讲政策,用互联网思维做服务,冰冷的文件也能变成有温度的社会共识。
未来的政策竞争,不仅是“给多少”,更是“怎么讲”的长远较量。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