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明扫墓途中,一位中年人突然晕倒。
家人悔恨不已,原来老人早有警告:"2025年双春闰月,犯太岁者勿上坟。"
众人当迷信一笑置之,谁知酿成悲剧。
01
清明节前两天,张家的饭桌上弥漫着火药味。
"不去就不去,你们年轻人自己去吧,我才不去找罪受!"六旬老父一拍桌子,茶水溅出杯沿。
"爸,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些?"张明握紧筷子,眼中压着怒火。
"你不信就算了,可你属蛇,今年乙巳蛇年,本命年啊!双春闰月,清明上坟,这不是找死吗?"老父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妻子小声劝道:"要不你别去了,让你哥代你去?"
"荒唐!"张明猛地推开椅子站起来,"我连上坟都得找人代替,传出去成什么笑话?"
第二天清晨,张明执意驱车前往山上祖坟。一路上,老父的话如鬼魅般缠绕耳畔:"今年双春闰月,五种人不能上坟——本命年的、孕妇、老人、小孩、体弱的,都得避开。"
山路蜿蜒,雾气氤氲。张明打开车窗,想驱散脑中烦闷。春寒料峭,山风裹挟着湿气灌入车内。他皱眉关上窗,却感到一阵莫名心悸。
"迷信,都是迷信。"他自言自语,试图赶走心中不安。
墓地前的空地上已停了几辆车。张明拎着祭品,踏上泥泞的山路。雨后的台阶湿滑,他几次差点摔倒。额头渗出冷汗,太阳穴突突直跳。
"张老板,您也来祭祖啊?"同村的李叔提着花篮迎面走来。
张明点头示意,突然一阵眩晕袭来。他抓住身旁的树干,勉强站稳。
"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李叔关切地问。
"没事,可能是..."话未说完,张明眼前一黑,身体向前栽去。
李叔惊呼一声,冲上前扶住他。"快打120!张老板晕过去了!"
医院急诊室外,张明的父亲瘫坐在长椅上,双手颤抖。
"脑溢血,比较严重。"医生摘下口罩,声音沉重。
"我就说今年不能去!"老人哽咽道,"乙巳年,双春闰月,还是清明,这是60年一遇啊!"
病房里,监护仪滴滴作响。窗外,阴云密布,春雨淅沥。电视里,气象台预报:"清明期间气温异常波动,请注意防寒保暖..."
02
"又一个!短短3天,已经有7人出事了!"
村委会大院里,村主任拍着桌子,脸色凝重。十几位村民围坐一圈,眼神中交织着恐惧与困惑。
"都说了今年邪门,偏偏不信。"一位白发老者叹息,"2025年,乙巳蛇年,双春闰月,这是什么年份?60年转一圈啊!"
"唉,我记得上次双春闰月那年,村东老刘非要在清明动土,结果全家半个月内三口人进医院。"另一位老人接话。
村主任皱眉:"别瞎说,吓坏大家。现在要做的是弄清楚情况,看看到底有什么规律。"
一旁记笔记的年轻人抬头:"我梳理了一下,出事的七个人,有三个是属蛇的,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孕妇,一对带着五岁孩子的夫妻,还有一个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中年人。"
老支书忽然站起来,拄着拐杖敲了敲地面:"这不正好印证了老话吗?'清明遇双春,五人不上坟'!"
众人面面相觑。
"什么五人?"村主任问。
"第一,本命年的人,今年是蛇年,属蛇的犯太岁;第二,七十以上的老人;第三,十二岁以下的娃娃;第四,怀着孩子的妇女;第五,病体虚弱的人。这五种人在双春闰月的清明节,绝对不能上坟扫墓。"
村主任摇头:"迷信。"
"你不信?那出事的七个人怎么恰好都符合这五类?"老支书反问。
一时间,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确实邪门。
"我还听说双春年的清明特别冷,今年清明时节温差可能达到15度,老年人确实容易受凉。"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分析。
"去年不也是清明吗?也没见出这么多事。"村主任反驳。
老支书一拍桌子:"去年是2024年,不是乙巳蛇年,更不是双春闰月!这是60年一遇的天象!你们年轻人懂什么?"
话音刚落,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人闯进来:"不好了!刘家村又出事了!他们村一个孕妇坚持要去扫墓,在半路上摔了一跤,正往医院送!"
屋内顿时鸦雀无声。
雨越下越大,敲打着会议室的玻璃窗。老支书的话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落在每个人心里:"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呢。"
村主任揉了揉太阳穴:"先别着急下结论。我去联系县里的民俗专家,看看这事到底有什么说法。"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喂,李教授吗?我是石村的村主任。关于今年清明节的事,我想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
03
县文化馆大厅里挤满了人。李教授站在台上,身旁立着一块白板,上面写着"2025年清明节民俗讲座"。
"各位乡亲,关于今年清明节的特殊性,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解释。"李教授推了推眼镜,"首先,从历法上看,2025年确实是比较特殊的一年..."
"特殊个屁!"一声怒喝打断了他的话。人群分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大步走到前排,"我妻子因为听信这些鬼话,不敢去给她父亲扫墓,整天哭!"
"陈先生,请冷静。"李教授放下粉笔。
"我凭什么冷静?我妻子怀孕五个月,她父亲去年刚去世。按习俗,清明是第一次正式祭奠,结果被你们这些'专家'一吓唬,说什么孕妇上坟会小产!这不是坑人吗?"
台下众人议论纷纷。有人点头附和,也有人皱眉不满。
"陈先生,传统习俗自有其道理。"一位戴草帽的老人站起来,"你妻子怀着孕,本就体虚,清明时节又阴雨连绵。"
"这跟您说的'双春闰月不上坟'有什么关系?纯属迷信!"年轻人反驳。
李教授打圆场:"二位别急。其实这些传统禁忌背后,往往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双春闰月"四个字:"所谓'双春',是指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而闰月是历法调整的需要,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那为什么偏要在清明节这么多讲究?"有人问。
"清明节处于季节交替期,气温忽高忽低,加上墓地多在郊外山上,空气湿度大。古人通过经验发现,某些特殊人群确实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出问题。"
"狗屁!"陈先生又站起来,"我和我妻子都是学医的,什么气温波动、湿度大,多穿点衣服不就行了?非得扯什么'五人不上坟'!"
台下分成两派,争执不休。李教授举手示意大家安静:"陈先生说得对,从科学角度讲,确实没有实证表明'双春闰月'会影响祭祀活动。但从健康和安全角度考虑,某些人群确实需要额外注意。"
"我就是要带我妻子去扫墓!她父亲在世时对她最好,临终前还念叨着她的名字!清明不去,她心里过不去这道坎!"陈先生的声音哽咽了。
"做孝心不假!可伤了肚子里的娃娃,这孝心也太贵了吧?"老人回怼。
忽然,会场后门被推开,一个妇女跌跌撞撞地跑进来:"不好了!王家村的李大姐,她儿子不听劝,今天带着发高烧的孩子去上坟,孩子在山上抽搐了!"
04
县医院儿科病房外,李大姐靠在墙上,脸色苍白。
"医生说是高热惊厥,加上淋了雨,肺部有感染迹象。"她擦着眼泪,声音沙哑。
陈先生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刚才在文化馆气势汹汹的样子已荡然无存。
李教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孩子会没事的。"
"我不明白,"陈先生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为什么这几天集中出现这么多意外?真的是...传统说的原因吗?"
李教授摇头:"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传统习俗往往是古人对这些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教授,能否详细解释一下那'五人不上坟'的说法?"村主任走过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