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价神话不再,所谓层高3米的好房子,还有第四代智能住宅,能成为楼市的救星吗?咱们先来看三组数据。
2024年,全国住宅租金回报率中位数是1.7%,比国债收益率还低。20个重点城市的数据显示,房龄超过10年的伪豪宅,价格年均折损率达到5.8%。还有某物业内部报告表明,交付5年以上的高端楼盘,业主实际承担的隐性维护成本,是购房时承诺的3.2倍。
在2008 - 2018年楼市的黄金时代,所有购房者都在玩同一个游戏。用30%左右的首付,去撬动100%的资产,赌的是年化15% - 20%甚至更高的房价涨幅。但2021年以后,这个游戏规则彻底变了。稀世城房价指数连续48个月,波动幅度都小于3%。大家突然发现,原来钢筋水泥不会自动升值,所谓的资产增值,不过是在击鼓传花时,选择性忽略了持有成本。
当投资逻辑破产,开发商集体转向品质。可残酷的现实是,中国家庭收入前10%的群体,他们住房消费的上限,仅仅是家庭年收入的8倍。但一线城市新推出的科技豪宅,单价已经是这个群体年收入的14倍。这个数学游戏注定没法持续。
更要命的真相,藏在时间维度里。豪宅的维护成本可不是每年都一样,实际上是逐年上升的。这道理就跟买车差不多,车辆的保养成本不是平均分布的,头1 - 2年成本很低,越往后费用越高。豪宅的很多设施,像会所、恒温泳池等,5年后维护费用可能就得达到初始造价的一半,才能维持品质。但物业费不太可能每年都涨,更别说很多楼盘5年后,物业都换了好几个。待德两行调研发现,交付8年以上的高端楼盘,实际入住率下降后,物业服务质量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所谓的好房子,不过是把未来的维护成本,折算成当下的房价溢价。就好比买豪车,得终身支付4S店的天价保养费。在二手房绝对的价格优势面前,好房子所谓的品质,就显得很虚幻,啥都不是。
据测算,当房价收入比超过12倍时,总价每降低10%,需求弹性系数就能提升1.8倍。购买15年以上房龄住宅的群体,他们后续的装修投入,只有新房买家的31%。
2024年,购房者选择二手房的理由如下:
第一,即买即住,能省去2 - 3年期房的风险,占比47%;
第二,真实的社区氛围已经沉淀,占比33%;
第三,学区等配套价值能够得到验证,占比28%。
当房价增值的预期没了,购房者开始用现实贴现法评估资产。二手房是已知的确定答案,新房则是未知的概率游戏。
面对61%的改善型需求占比,市场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2024年,140平方米以上户型的库存去化周期达到28个月,是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3.1倍。原因很简单,家庭规模持续缩小。2025年,平均每户2.4人,比2010年减少了0.7人,功能冗余的问题暴露出来。
某房企客户调研显示,购房者对独立衣帽间的实际使用率只有19%,但对可变空间的需求激增至68%。上海某网红楼盘交付5年后,业主委员会披露了一组惊人数据,维持会所运营,每位业主每年得多支付2.3万元,结果63%的业主投票关闭了这个设施。这也印证了一个残酷的公式:房子的真实成本,等于初始售价加上维护成本。
所谓的改善型产品,本质就是开发商把未来20年的社区运营成本,提前折算到房价里。但多数购房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具备持续支付的能力。
别忘了,现在是2025年了。25 - 35岁群体的购房公式已经变成:住房价值 = 0.4成通勤效率 + 0.3成社区活力 + 0.2成改造弹性 + 0.1成身份象征。对比60后、70后群体,他们公式中身份象征的权重达到0.45。年轻人更倾向轻资产模式,48%的人选择买“老破小”然后进行重心改造,而不是直接购买精装新房。30%的人接受核心区小户型加近郊第二居所的组合方案,甚至15%的人开始尝试购房加rice投资,来对冲持有成本。
新一代用消费电子品的逻辑来看待住房,不追求永恒占有,而是持续迭代。就像年轻人每年换手机一样,他们计划每5 - 8年通过置换来升级居住体验。
当把所有线索串联起来,可以看到估值体系正在重构。住房正从资本品回归耐用消费品,定价权从金融属性转向使用价值。市场生态出现分化,有钱人不差钱,可以住豪宅;普通人就得老老实实计算成本和性价比,别再为明天的泡沫支付今天的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