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即2025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了山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鲜明态度,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

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近年来,山东率先实施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块地”上要进一步下功夫。第一,“承包地”要抓好土地承包30年到期,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第二,“宅基地”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第三,“集体建设用地”要进行入市改革。《实施意见》中“深入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条款,正化作田间地头的真金白银,就像百姓们说的:“土地活了,农民富了,乡村才有振兴的底气。”


山东是农业大省,科技创新一向是我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如《实施意见》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统筹农业科研资源力量,加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山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也塑造着田野乡村新面貌。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春播现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马铃薯播种机在田间有序作业;在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的一处蔬菜种植基地,滴灌设备帮菜农实现了精准“补水”;在济宁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两架无人机驮着40公斤的肥料桶顺着麦垄齐头并进,喷施叶面肥……这场“新质生产力”的农业革命,山东有信心走在前,这是一个大省挑大梁的自觉。

人才返乡的浪潮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播撒在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源于对家乡和农业剪不断的情愫,侯玉荣放弃城市高薪回到莱芜老家,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打通了鸡腿葱网上销售渠道,把莱芜鸡腿葱销往全国各地;而在潍坊寿光,曹子榆通过短视频全方位展示农业生产链条,并借此科普现代农业技术及拓宽农产品销路式,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样的“新农人”群体正在齐鲁大地蓬勃生长——他们可能是带着专利技术的海归博士,可能是深耕供应链的电商达人,也可能是精通文创设计的乡村艺术家,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施意见》专门拿出章节部署“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就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正高级职称评审,这些政策甘霖必将浇灌出“雁归经济”的灿烂之花。

产业升级:再造农业DNA。作为农业强省,山东省数字农业建设也喜获丰收。寿光蔬菜合作社的冷链物流车上,带着露珠的黄瓜12小时就能摆进北京超市;蒙阴的蜜桃通过直播电商翻山越岭,果农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章丘铁锅非遗工坊里,年轻匠人把传统锻造技艺拍成短视频,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这些生动的实践对应着文件里“扎实开展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的部署:从生产端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到加工端的中央厨房模式,再到销售端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每个环节都在重塑农业的价值链。

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从黄河滩区到沂蒙山区,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齐鲁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深化农村改革就像为农业插上翅膀,给农村安装引擎,让农民握紧金钥匙。当政策的种子遇到创新的土壤,收获的必将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文/何树晓)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