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在粤贵交界的乌蒙山深处,在潮州乡村的田间地头,身着白大褂的身影跨越地理阻隔,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播撒至需要的地方。
自2017年起,中山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派出援藏医疗队、六盘水帮扶团队、潮州东山镇帮扶组,以“技术输血+人才造血”的模式,从“飞针走线”的显微外科到高原首例心脏介入手术,从“空白科室”的零突破到乡村卫生院的智慧升级,书写医者担当,架起“健康桥”。
接力西藏工布江达县
——让患者不出县也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24年4月24日,广东省中山市第十批援藏医疗队的10名队员,怀揣着热忱与使命,奔赴西藏工布江达县,开启医疗援助征程。中山市人民医院派出泌尿外科曹彬副主任医师和普外一科武玉强主治医师,他们“稳接援藏接力棒”后立即投入临床工作,为西藏地区的医疗事业继续贡献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力量。
曹彬(右3)和武玉强(右1)“稳接援藏接力棒”。
刚踏入高原,稀薄的空气就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接踵而至。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坚守岗位,时刻准备救治患者。入藏后的第二天晚上9点多,当第九、第十批援藏医疗队队员们正在宿舍交流工作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抢救室来电,有重症患者急需会诊并协助抢救。作为中山市第十批援藏医疗队长,曹彬瞬间起身,带领第十批医疗队全体队员冲向现场。
患者是一位73岁的藏族老太太,突发胸闷胸痛伴背部放射痛已有1小时,被家属紧急送到工布江达县医院急诊。情况危急,患者伴有后背部放射痛且血压较高,主动脉夹层及肺梗塞的可能性极大。曹彬迅速组织重症医学科陈智明医师及超声影像科戚小艺医师展开多学科会诊,有条不紊地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在大家的紧密配合下,最终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等到患者胸痛及背部放射疼痛明显好转,病情趋于平稳时,时间已悄然来到深夜。
抵达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后,曹彬被任命为体检科主任及泌尿外科主任。2024年的体检任务异常艰巨,要完成全县约3.6万人的居民体检,最忙碌的时候,一天的体检量高达400余人次,是三甲医院体检中心的两倍。面对挑战,曹彬精心协调各个部门,使体检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任务。在审阅体检报告时,他发现了四例病情严重、急需手术的结石病人,并决定采用经皮肾镜(PCNL)手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这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十分考验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曹彬均成功完成。
入藏以来,曹彬共完成1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施30余台手术,填补了泌尿外科的多项空白,让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武玉强主治医师也是广东省中山市第十批援藏医疗队员之一,目前担任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2024年5月1日上午,武玉强医生接到外科急诊电话,便立即赶往急诊科,发现是一位19岁男性患者,全腹疼痛难忍,结合查体及检查考虑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穿孔、弥漫性腹膜炎,随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需要立即手术。
术中发现患者情况却比预期更糟糕,阑尾已坏疽穿孔,且与结肠粘连紧密,腹腔较多脓液。作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已经10多年没有接触胃肠外科手术,这对于武玉强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这也是第十批援藏医疗队进入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第一台手术,必须体现出中山医疗水平,武玉强暗暗下定决心。凭借多年的外科经验,他重新将胃肠手术“捡”起来,仅用40分钟顺利完成手术,且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出院。之后1周内团队又先后完成第二例、第三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截至目前武玉强完成约30例手术,包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去除胆管结石手术等,无一例并发症发生,且大大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针对每一台手术,武玉强要求科室医生术前必须仔细阅片,了解解剖结构,并模拟手术过程,分析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术中注重细节,包括器械的角度、力度、方向等。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倾囊相教,手把手传授包括每一个动作,争取做到打造一直带不走的医疗团队,目前科室部分医生可独立完成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等简单手术。
医疗援藏期间,医疗队队员的使命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积极开展下乡义诊、医疗培训和医疗保障等工作,将温暖与希望播撒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下乡义诊时,队员们背着沉重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翻山越岭深入各个村落。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当地百姓眼中闪烁着的期待与信任。队员们耐心地为村民检查身体,解答疑惑,针对常见疾病给出专业的防治建议。
在援藏政策号召下,中山市人民医院目前已派出十余名涵盖各专业的医疗专家们为西藏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带去先进医疗技术,培养了一批批医学人才,使患者不出县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第十批援藏医疗队持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做好传-帮-带工作,守护藏族同胞的身体健康。
奔赴贵州六盘水
——打造当地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从2022年开始,中山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粤黔两省工作要求,在东西部协作的征程里每年向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选派医疗专家驻点帮扶,力求通过两地医疗团队相互协作,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骨干杨醒主治医师成为第三批中山市“组团式”医疗帮扶成员之一,奔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
杨醒(右一)在当地手把手“师带徒”培养本地医师。
水城区总体医疗技术能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心血管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能转诊到上级医院救治。 在粤黔协作、中山“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推动下,2024年初医院已建立了介入导管室,但由于缺乏资质术者,仍未能独立开展相应手术。
2024年6月,杨醒辞别家人,不远千里,奔赴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工作,担任该院心内科副主任一职。作为该院唯一一名有心血管介入资质的术者,到达帮扶单位后,杨醒迅速启动此方面的工作。不断指导培训介入团队中的助手、护理、技师,让他们在各自岗位得到技术和能力的提升;除了对冠心病患者独立开展规范化冠脉介入诊疗,杨醒还在当地还开展了如左右心导管检查术、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术等8项心血管介入诊疗新技术,填补该县域心血管介入技术的空白。
2024年8月,杨醒牵头和加快推动开展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急诊PCI)的工作,带领水城区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依托多学科如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放射介入中心、重症医学科、超声科等合作的急诊心血管介入团队,建立了院内乃至水城区域胸痛中心急诊PCI绿色通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团队的救治流程和方案,24小时不分昼夜随时待命并启动。
2024年9月3日16:57,患者严女士因“突发胸痛1小时25分钟”来到水城区人民医院就诊,急诊科值班医生立即启动胸痛救治流程,17:00完成首份心电图检查。17:03,心内科接到远程传输心电图,立即作出线上准确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7:06医疗帮扶专家杨醒、心内科主任邱林赶赴现场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考虑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同时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前期、高血压3级、糖尿病等,病情十分危重,随时发作急性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并发症,转院路上猝死风险极高,杨醒即刻做出为患者采取急诊PCI的救治方案,家属得知有来自东西部协作的中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疗帮扶专家在现场,充分理解病情后果断签字同意急诊介入手术。
为患者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实行“先救治后收费”的抢救,迅速送入导管室行急诊PCI手术。尽管是该院第一例急诊PCI手术,但团队在主刀杨醒的安排和处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了18:05杨醒顺利为患者开通心脏闭塞血管并恢复血流,手术成功,患者转危为安。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闭塞血管再灌注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8分钟(国家标准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这也是水城区人民医院首次对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成功案例。
对于救治极为凶险的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在杨醒的带领下,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上演多次与死神竞速、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式救援。通过线上互联、规范诊治、迅速行动、转院对接等,以“接力式”联手成功救治了患者。“尽早进行急诊PCI,及时开通血管可以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杨醒带领心血管介入团队在水城区还实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的急诊PCI救治、首例快速识别Wellens综合征并行急诊PCI术、首例上下级医院胸痛中心间快速转诊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双绕”模式的急诊PCI术等对患者成功救治的案例,多次从死神手中挽救心梗患者,并且能将接诊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时间控制在国际指南所要求的时间段内,多次获得患者及家属所赠送锦旗以表感谢。截至今年4月份,杨醒以水城区人民医院唯一的心血管介入术者身份,带领介入团队在院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101例,其中急诊PCI 16例并均手术成功、使所接触的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危为安。
在当地,杨醒荣获“凉都好医生”、““2024年度优秀帮扶专家”等荣誉称号。作为科室负责人,杨醒认为,帮扶不仅是技术传递,更是责任与初心的交融。他通过借鉴中山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注重凝聚帮扶团队与本地医护力量,规范和完善了科室内部一批管理制度,优化调整了科室日常的工作流程,促进科室文化内涵建设和提升科室医疗服务水平。
他还以“师带徒”方式培养本土人才,鼓励科室年轻医师提高自身学历,手把手培养了2名本地医师初步成为了独立的冠脉介入术者,还培养了2名年轻医师成为心内科专科骨干。他表示:希望能为水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心血管诊疗团队。
助力潮州东山
——协调优质医疗资源为当地困难群众义诊义医
2024年7月,中山市人民医院科教部干事赵自勇来到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成为中山市东凤镇组团驻饶平县东山镇帮扶工作队一名队员。半年多来,他走访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协调中山市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困难群众义诊义医;协调中山市卫健局、中山市人民医院及帮扶工作队多次深入当地镇卫生院调研走访,了解卫生院发展的困境与帮扶需求,为卫生院的发展“问诊把脉”。
赵自勇参加东山镇健康科普系列讲座。
在饶平县东山镇东山村,患有智力障碍、癫痫的阿珊(化名),一直没有看过医生。在驻村走访时,赵自勇发现了阿珊的困境。据阿珊的母亲沈平(化名)介绍,女儿自幼智力障碍,15岁时出现癫痫症状,每天发作约3次,还多次从楼梯跌落,5年来却没看过医生。
“癫痫并非无药可治,通过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赵自勇立刻向工作队、中山市卫生健康局、中山市人民医院反馈。
各方旋即开展分工协作:中山市人民医院委派专家,协同当地医院为阿珊制定全面的诊疗方案,并兜底所需医疗费用;工作队对接当地有关部门并为她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在饶平县卫生健康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东山镇及东山村的共同协助下,阿珊顺利入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接受治疗。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奎、副主任医师潘军利赶赴饶平,与当地医生合力为其展开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阿珊于2024年9月顺利出院。
“通过发挥多部门协同效应,我们努力让困难群众看病有‘医’靠,防止因病返贫。”赵自勇说,中山市人民医院还将阿珊纳入慢性病随访体系,由专家长期跟踪病情及治疗效果,所需药品可以直接从互联网医院免费开具再快递到家里。工作队还协助潮州市民政部门对阿珊进行伤残鉴定,并对接当地社会福利组织,对接当地社工及医务人员定期回访、保障阿珊及其家庭生活就医问题。目前阿珊疾病得到较好控制,家庭困境也正步步改善。
阿珊的帮扶案例,是工作队在当地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工作队在当地还开展“两节”慰问活动。2024年向所结对的三个村40户困难群众送出慰问物资;赵自勇协调市人民医院党建结对帮扶资金,2025年春节期间向40户困难群众进行慰问、向20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赵自勇还积极发动中山市卫健系统工会组织及社会爱心企业家,以买代捐。协调后方单位及中山市人民医院领导到东山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积极推进两地交流。
赵自勇还对所结对的东明村、东山村、湖岭村原建档立卡人口54户核实识别工作,协助开展“回头看、大走访”联合行动3次,及时掌握脱贫户的家庭状况;100余户重点人群(低保户、脱贫户、五保户)入户排查,总计走访困难家庭近300户/次。防止困难群众返贫,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此外,赵自勇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协调在东山镇开展急救技能进校园科普活动,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和防蛇伤急救技能等科普;在社区举办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科普知识大讲堂活动。利用自身医学专业知识对结对村40余户患病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能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能够看到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赵自勇说。在当地面临着饮食风俗语言上的差异,和当地老人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一听我们说话就知道是来帮助他们的,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也很友善。”他谈到,镇上的经济相对落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随着乡村振兴的成效,明显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家乡创业。
在东山镇,赵自勇依旧每天走访,目前他关注着当地失能群体。结合东山镇实际情况,牵头组织在潮州市区域内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失能脱贫群众医疗照护需求的调查及帮扶策略的研究》课题调研,为下一步中山对口潮州医疗帮扶提供依据。
文/侯玉晓 林茹珠 唐柳青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