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建议您先点个“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的互动乐趣,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3月,赵露思带着一档公益综艺《小小的勇气》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这是她在公开承认患有抑郁症并暂停工作后的首次亮相。
不过这次所谓的“乡村疗愈之旅”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节目中的她言行不一,处处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对现实的无知。
公益原本应该是为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的一束光,但在明星光环的滤镜下,却变成了特权阶层自我感动的舞台。
当赵露思提着限量版包包踏入山村的那一刻,一个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剧本就已经悄然展开……
一、“你怎么不愿意教别人?太自私了吧!”
这档节目里,明星与基层百姓之间的认知差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节目一开始,工作人员询问赵露思参加节目的初衷时,
她毫不掩饰地回答道:
旅行嘛,当然就是图个开心啦!
简直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所谓的公益综艺,实际上成了她的公费旅游项目。
这种态度完全忽视了山区人民的真实困境,也丝毫没有体现出她对公益事业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工作人员向她展示山区孩子为了采摘松茸而冒险攀爬悬崖的画面时,她居然兴奋地表示:“好酷啊!”
要知道,这些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有些人甚至因为贫困而辍学。
他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山崖上采摘松茸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然而赵露思却没有看到他们的艰辛,反而用一种浪漫化的方式解读了他们的苦难,彻底暴露了她作为上位者的无知与傲慢。
此外,赵露思还在节目中大肆展示自己的化妆品、艺术照等奢侈品,这种行为进一步放大了她与山区女孩之间巨大的物质差距。
整个节目几乎成了赵露思的“作秀式公益”现场:
明明已经住在村民家里,却还要求对方为自己搭建专属帐篷,并且不允许村里的孩子触碰她助理早已消毒过的床垫。
赵露思自己则全程袖手旁观,完全没有伸手帮忙的意思。
第二天早上,她更是睡到中午才起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让女主人专门给自己做饭。
这哪里是在做公益,分明就是在度假嘛!
最令人震惊的片段出现在节目后期。
一位非遗传承人受邀来到现场展示技艺。
当听到这位老人不愿将手艺传授给他人时,赵露思脱口而出:
“你怎么不把技术传下去呢?你太自私了!”
赵露思的指责充分暴露了她作为中产阶级精英对底层苦难的认知局限。
她简单地将手艺失传归咎于个人道德问题,却忽略了实际生活条件的限制——
很多手艺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培养徒弟呢?
这种脱离实际的批评,实际上是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了个体责任,掩盖了资源分配不均的根本矛盾。
节目组原本希望通过明星的参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对贫困的一种消费。
赵露思在镜头前大谈“传承需要国际化工作室”,甚至还用英文与村民交流。
这种不切实际的表达方式,将公益异化为一场“精英拯救底层”的表演,反而加深了受助者内心的无力感。
真正的公益应该着眼于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教上。
例如,山区手工艺的衰退与市场需求萎缩、交通不便等因素密切相关。
仅仅指责传承人“自私”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赵露思的这次事件提醒我们:
如果公益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同情,而不触及资源分配的改革,就永远无法真正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抑郁症”真的是肉毒素中毒吗?
《小小的勇气》是赵露思宣称因抑郁症休养后复出的第一部作品。
然而这档所谓的“公益综艺”却完全沦为了一场赵露思的“个人秀”。
之前关于她患上抑郁症的说法就曾引发质疑,削弱了公众的信任。
而这次赵露思终于抓住机会,在节目中大肆倾诉自己的苦水:
这档节目俨然成了她洗白人设的工具。
赵露思在节目中花费大量时间向那些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讲述自己作为“日入208万”的明星所承受的“工作30小时压力”。
结果呢?
那些收入微薄、连下一顿饭都可能没着落的村民们还得反过来安慰她。
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就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
你的富贵我没赶上,你的痛苦也不必跟我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露思在节目中频繁提及的抑郁症躯体化症状也引起了新的争论。
一位医美博主指出,她描述的心跳加速、失语眩晕等症状与肉毒素中毒的表现高度相似。
而且肉毒素治疗通常只需要几周的时间,这与抑郁症需要长期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特点相矛盾。
巧合的是,赵露思恰好在一个多月内就“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症。
医学界明确区分两者:
抑郁症需要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而肉毒素中毒属于急性生理反应,治疗周期较短。
赵露思模糊不清的表述,使得疾病成为获取流量的工具,甚至引发了对医疗专业性的质疑。
她将抑郁症作为“苦难人设”的核心部分,但在言行举止中却暴露出对疾病的轻视。
比如,她声称“朋友建议假装痊愈”,并且随意中断复诊。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削弱了患者群体的社会信任。
其实网友的嘲讽并不是针对疾病本身,而是对明星特权的反感。
当赵露思向那些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倾诉自己“工作30小时的压力”时,
这种对比深深刺痛了普通人的生存焦虑——
在底层人眼中,明星的“苦难”更像是种奢侈的烦恼。
三、公益综艺不该成为明星人设的展示平台
《小小的勇气》本应是一个展现山区韧性和生命力的窗口,却沦为了赵露思个人形象营销的工具。
节目经过剪辑后,只保留了她与孩子们分享艺术照的“暖心画面”,
这种选择性处理进一步暴露了所谓“公益综艺”背后的功利性。
话说回来,明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一直备受质疑:
他们是真心帮助他人,还是借此树立人设、洗白形象?
赵露思在节目中反复强调这是“零片酬公益”,甚至是她主动提出的提案。
然而实际效果却通过热搜营销收获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相比之下,像韩红这样长期扎根基层的公益模式显然更能赢得公众的尊重。
此外,公益综艺往往以明星为核心展开叙事,导致山区儿童、非遗传承人沦为背景板。
比如,赵露思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艺术”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贫困家庭根本无法承担艺术教育的成本。
这种“俯视视角”将受助者物化为博取观众感动的工具,而非拥有尊严的个体。
最后,节目争议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对公益本质的扭曲。
制作方追求话题热度,刻意放大明星与底层之间的冲突;
平台则通过删减片段操控舆论,将严肃的社会议题降格为娱乐八卦。
这种操作不仅损害了公益的本质,还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赵露思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娱乐圈公益乱象的一个缩影。
若想打破这种局面,明星们需要放下优越感,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底层的声音。
公众则要用理性批判抵制任何形式的作秀,支持那些真正扎根基层的公益项目。
公益的核心意义在于“发现苦难、尊重苦难、用行动改变苦难”,
而不是变成一场满足明星光环的表演秀。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何不食肉糜”的现代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