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那些过度寻求控制的儿童。

孩子的“控制行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心理博弈。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总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有的让人心怀温暖,有的却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无奈。其中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是“寻求控制”,表现为孩子过度要求掌控周围的环境、他人甚至结果。这种行为可能让父母感到费解,甚至认为孩子是“任性”或“霸道”。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控制行为”往往是孩子内心深处对于安全感的渴望的一种“无意识表达”,是他们用行动而非语言传递的需求。



孩子过度寻求控制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关系的控制、对体验的控制以及对结果的控制,我们分别解释一下。首先是对关系的控制。有些孩子会通过“撒娇”“发脾气”或“冷暴力”来控制父母或其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例如,他们可能在父母拒绝满足某些要求时,大哭或摔门,目的是为了让父母感到内疚或无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实质上是孩子试图在关系中建立一种“掌控感”。其次是对体验的控制。有些孩子会对日常的生活细节要求极为苛刻,例如必须按固定路线上学、必须吃特定的食物、必须按照特定的方式玩玩具等。这些行为表面上是对细节的执着,实际上是孩子试图通过控制这些“可控变量”,来缓解内心对不可预测世界的焦虑。最后就是对结果的控制。在游戏或活动中,有些孩子会强烈要求“赢得成功”或“追求完美”,这也是一种控制行为的表现。他们可能会因为输掉游戏而愤怒,或者因为未能达成预期而感到沮丧。这种对结果的执着,反映了他们内心对于“一切都按照我的意愿发展”的渴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