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晓得,乒乓球可真是咱们国家的骄傲啊。

靠着独特的技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赛场上频频摘金夺银,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



不过呢,在体育界,运动员流动是很常见的事,

有些优秀选手在取得一定成绩后,选择前往其他国家开启新的篇章,韦晴光就是其中一位。

他改换国籍加入日本的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他走上乒乓球这条路,并且取得后来的成绩,

和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

有着非常坚毅的性格,这对他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在8岁那年,就和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体校的训练可不是轻松的事儿,

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基本动作和技术,

但他不怕吃苦,每次训练都全力以赴。



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了广西体工队,

原本以为可以迎来更好的训练机会,没想到意外突然降临。

进队没多久,在体检时被查出患有疾病,集训队只能将他除名。



这对父子俩来说,简直就像天塌了一样。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带着他去医院复查,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

只是因为运动量太大,才导致体检数据异常。



本以为事情解决了,当父亲拿着诊断结果找到体工队时,

队里的领导却拒绝接纳他,父子俩站在雨中,满心无奈与失落。

半年之后,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他赶到学校,恳请教练收下儿子,

在父亲的坚持下,他终于获得了继续训练的机会。



这所体校属于业余性质,他的时间安排得特别紧,

上午要上文化课,下午才能进行乒乓球训练。

尽管训练时间有限,但他格外珍惜,努力平衡学习与训练。



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由于经验不足,比赛时过于紧张,

成绩并不理想,体校打算把他退回。

父亲得知后,再次赶到体校,向教练和领导立下军令状,希望能再给儿子一次机会。

就这样,他得以继续留在体校训练。



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明白机会的来之不易,训练也越发刻苦。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入选省球队,

队里高手如云,竞争十分激烈,

但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顽强的毅力,逐渐崭露头角。



因为比队友大好几岁,面相也比较成熟,队友们都亲切地叫他 “伯伯”。

此后,他在国内赛事中表现出色,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

他和陈洁玲搭档,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混双亚军。



后来他又屡获佳绩,成为运动员中的超级明星,

这些成绩不仅是对他训练成果的肯定,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潜力。

在他事业巅峰时期,作为广西乒乓球队的核心主力,

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带领球队夺得男团、男双、混双3项冠军,一时间轰动全国。



凭借优异的表现,23岁的他正式进入国乒队,

然而,国乒队的竞争异常残酷。

主力队员在一楼训练,像他这样的边缘球员,

只能在三楼训练,教练很少上去指导。



而且国乒队实行一年一调动,成绩不好就会被退回。

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没有退缩,他深知自己起步晚,

要想在队里站稳脚跟,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于是,他经常加练,平均每天比队友多训练 1个小时。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球馆里总能看到他挥汗如雨的身影。



1986年的时候,他幸运地获得了参赛机会,

在比赛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一路闯进决赛,并最终夺得男单冠军。

这次冠军让他得到了教练组的重视,也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新的转机。



在新德里举行的世乒赛中,中国乒乓球队表现神勇,

夺得除女双之外的其余 6 项冠军,其中就包括他和搭档的男双冠军。

决赛中,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他和搭档毫不畏惧,

凭借出色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最终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这次胜利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让他的名字载入史册。

当时的比赛安排非常紧凑,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当时,男单是国乒队重点夺金项目,男双相对次要,所以初定名单以男单为主。



他和搭档被迫拆对,他和马文革配合男双,

这意味着队里一开始没打算让韦晴光参加汉城奥运会。

乒乓球首次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大家都争着参加,



女队因为参赛阵容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男队的竞争同样激烈,

有的队员顶不住压力,主动放弃了,

他知道自己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渺茫,

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默默坚持。



那时,他正和石小娟谈恋爱,他的女朋友也是广西人,

曾是球队的主力队员,退役后在上海读书。

他随队备战时,女朋友从上海坐了两天船来看他,

他偷偷把女友送到小旅馆,结果还是被总教练发现了。



教练不让他们见面,要求他对象第二天就回上海,

他听从安排,没去见女友,对象只能哭着回上海。

即便如此,队里还是取消了他奥运会候选队员的资格,

可他没有回北京,而是留在那里,照常训练,他坚信只要坚持,就还有机会。



他能够参加那次比赛,还是他搭档给的建议,

他幸运地获得了参加汉城奥运会的机会。

听到自己入选的消息,他激动万分,

一口气跑到操场上,跑了10圈,边跑边流泪。



在汉城奥运会上,他不负众望,夺得奥运会男双冠军,

这是中国乒乓球队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可以说是为了祖国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直到1990年 ,他正式选择退役,尽管在国家队成绩斐然,

但由于当时奖励机制不完善,他身边的积蓄还不到1万元。



仅仅过去一年的时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被公派到日本,可到了日本后,他发现没有单位给他发工资,

只能靠打球、执教维持生计。

他和妻子在日本生活,还生了个儿子。



在日本,乒乓球不是主流运动项目,

运动员收入远不如棒球等热门项目,靠打球养家十分艰难。

为了多挣些钱,他经常更换俱乐部,



带着妻儿在不同城市间奔波,每次搬家,

他们都不敢买家具家电,只能一人拎两个大袋子,

还要抱着儿子,生活就像逃荒一样。



妻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日本有套房子,结束漂泊的生活,

可因为没有日本国籍,他们不能买房,

也享受不到各种福利待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

他们就要去改签证,不仅耗费时间,还让人身心疲惫。



为了能在日本安稳生活,他和妻子最终决定,

加入了日本国籍,他为此还特意改了个日本名,

在那之后,他们贷款买了房子,一家人终于不用再四处漂泊。



加入日本国籍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热爱,还想参加国际比赛,

但是日本规定,必须入籍 3 年以上,否则要向中国乒协申请,

中国乒协领导了解运动员在海外的难处,同意他参赛。



得到比赛机会的他,在比赛中状态出色,

接连战胜马琳、刘国梁,获得男单亚军。

后来他多次帮助日本拿下奖项,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然而,他代表日本队参赛的举动,

引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愤怒,有人甚至骂他是叛徒。



面对这些指责,他可以说是百口莫辩,

因为大家只看到了他的行为,没人知道背后到底有多辛酸。

而这位运动员,在定居日本以后,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他的儿子上了日本的知名大学,后来进入日本著名公司工作,收入非常可观。



儿子有出息以后,他也彻底放下事业,他和妻子在日本开了几家球馆,

收了200多名学员,靠着球馆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而且他依然心系祖国,他们还在国内开了一家店铺。



到现在他们一家人依旧生活在日本,生活还算稳定和幸福。

回顾他的一生,他在乒乓球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奋斗史,

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体育人才的流动与选择。



他的选择毫无疑问是充满争议的,但是他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

他依旧心系祖国,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

那么大家认为,他作出这样的选择,究竟是否正确呢?

参考信息:澎湃新闻:国乒男队夺冠是基本操作,为巴黎奥运选人才是重中之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