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海兵

每年的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维系全球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此刻的黑龙江,一年一度的候鸟北迁大幕缓缓拉开,数百万计的天空精灵陆续归来,用悦耳的鸣叫唤醒沉睡的黑土,共赴北国“飞鸟之约”。

在“东方白鹳之乡”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洪河保护区),已监测到80对东方白鹳回迁。

“保护区在3月18日监测到首对抵达洪河的东方白鹳,比2024年提前了6天。截至3月末,已监测到80对东方白鹳在人工巢上营巢,是历年来同期监测繁殖种群回迁数量最多的一年。照此趋势,今年有可能迎来更多数量的东方白鹳回巢。”洪河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长朱宝光说。

先天优势成就鸟类生态乐园

被誉为“中国白枕鹤之乡”的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春运大队”如约而至。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监测到白枕鹤、白头鹤、白额雁等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

作为生态大省,我省湿地面积514.3万公顷,拥有扎龙、洪河、三江、兴凯湖、南瓮河、七星河、珍宝岛、东方红等12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之首。丰茂的水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鸟儿们钟爱的生态乐园。

“除生态优势外,我省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每年春秋季节途经我省的迁徙鸟类数量达数千万只。”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刘振罡介绍,东亚—澳大利西亚是全球鸟类的主要迁徙路线之一,我省是该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分布有全球最多的濒危湿地水鸟种类和全球最大的湿地水鸟种群。这些候鸟一部分在我省进行迁徙补给后继续北飞,也有大量的鸟儿最终选择留在这里繁殖。

以洪河保护区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保护区着手开展东方白鹳的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工程,随着筑巢招引工作不断深入,东方白鹳的繁殖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24年末,已经成功招引了954对东方白鹳在此栖息繁殖,成功繁育幼鸟2667只,为全球东方白鹳物种保护贡献了近1/4种群数量,使得东方白鹳在全球种群由原来的不足3000只恢复到现在的超过1万只。

多举措护航 守护鸟类安全

日前,我省发布《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以下简《动物名录》),其中鸟纲收录了包括太平鸟、白背啄木鸟、红胸秋沙鸭、大白鹭在内的9目22科44种。据了解,之前实施的《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颁布于1996年,已多年没有修订,与当前我省野生动物保护实际不相适用。

省林草局副局长邵伟庚表示,重新修订《动物名录》是我省野生动物分级分类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重要基础。对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强化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给鸟类提供更优质的栖息环境,我省以自然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构建起全国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2024年,我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9个,开展退化湿地修复133.33公顷,有效扩大了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空间。

在加强候鸟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上,省林草局积极制定《春季候鸟监测方案》,对全省春季候鸟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调查。2024年春季监测到255种近180万只候鸟,有效守护了候鸟迁徙安全。与东北林业大学、长春军事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全省开展主动监测预警工作。以野鸟禽流感等疫病为重点,以中俄边境线、兴凯湖、嘟噜河、三江等重要湿地和流域为线,初步构建监测预警格局。

广泛宣传 保护理念成共识

“您好,我在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鸟,需要救助……”3月26日,大庆市大同区和平牧场接到群众求助电话,在与大同区林草局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发现市民口中的“大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最终这只受伤的鸟儿被送到大庆市龙凤湿地管理中心接受专业救治。

近年来,我省各级林草部门及各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爱鸟护鸟意识。佳木斯开展青少年鸟类科普研学活动,将生态教育融入旅游;鸡西市在兴凯湖举办“观鸟周”活动,设置多个观鸟驿站,传递保护自然的理念。每逢“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爱鸟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全省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鸟类保护宣传活动。

通过全民的共同维护,我省鸟群数量和种类均有显著增长。数据显示,我省共有鸟类390种,其中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嘴松鸡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9种,花尾榛鸡、鸳鸯、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4种。

从松花江畔到三江沿岸,从完达山脉到大小兴安岭,全省鸟类保护网格逐渐建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场场守护“蓝天精灵”的行动不断继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下生动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