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近日,随着年报季的大幕缓缓拉开,长城汽车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一份单拎出来十分亮眼的报表。
营收方面,首次突破两千亿,达到了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
净利润继2016年之后再次站上百亿关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80.8%。
而且,这份成绩单,是在友商们不断的卷价格的情况下拿下的,可以说,2024年魏建军的长城汽车凭借着自己的“孤傲”,用产品力卷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但是,在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用价格战卷份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打价格战,也不全是好事。
//留下价格,丢了份额?
关于价格战,2024年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深度访谈中,魏建军说到:“价格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六七年之久,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长期而复杂的,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言外之意,现在的价格战只符合短期利益,长期来看,对整个行业来说是负面的。
但是,就友商呈现的结果来看,“价格战”这个词似乎没有那么不堪,价格战的本质,是要抢占份额和规模。
这一点被曾经的通用、大众、丰田验证过很多次了,现在比亚迪们也在重新验证,数据上也能验证这一点。
先从毛利率上看,长城的综合毛利率相比去年提高了0.8%,是过去八年时间里最高的一年。
横向对比BYD,通过价格战来抢市场的比亚迪2024年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2.31%,长城最高的那几年不过25%。
从销量上看,比亚迪全球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中国第一,全球前五。吉利217.7万辆,其中银河系列全年销量为49.4万辆,同比增长80%。
但是长城汽车2024年销量仅微增0.2%至123.3万辆,这个数据不仅落后同行,也低于行业平均,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产销增速分别为3.7%和4.5%。
也就是说,同行们正在通过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从成本摊薄到市场扩张的闭环,并持续滚雪球式的扩大市场份额份额,而长城多少显得有点力有不逮了。
那这个时候,坚持不打价格战的意义可能在减弱,如果现状持续下去,友商不断地提升份额,此消彼长之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用,就很难形成上面的闭环。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价格战=降质,但是在高度工业化,特别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十分全面的情况下,价格战并不是降质,而是在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之后的竞争优势,体现的也是商品的真正价格水平。
魏建军表示不打价格战,并不是真的不想打,而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结果。
首先就经验上看,是没必要打,站着就能把钱挣了,拉长视角来看,以2013年为基数,长城汽车的销量总增幅只有的15%,但是营收方面,增幅为105%,翻倍有余。
答案很明显,长城在过去11年和8年这两个跨度,ASP(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增长了122%和78%。
能够提价一倍以上,销量还能小幅增长,食髓知味,这边风景独好的长城,尝到了高端化甜头之后其实没什么动力去搞价格战。
其次,长城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得到的是教训,23年初,长城也打过价格战,结果呢?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5.06%。
魏建军不得不在股东大会上反思:要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亏损。
看起来,事实是这样的,长城过去依靠产品价格的提升,利润还不错,打价格战又不擅长,现状呢又还不错,干脆就这么过吧。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海外市场销量同比暴增44.61%,但是国内市场的销量就没有这么好看了,年报显示,内销同比-14.80%。
具体到品牌上,2024年哈弗品牌累计销量为70.62万辆,同比下滑1.25%;欧拉品牌累计销量为6.33万辆,同比下滑41.69%。
魏牌累计销量为5.47万辆,同比增长31.55%;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23.10万辆,同比增长42.12%。
这四个品牌是大约可以用20万为分水岭,哈弗欧拉向下,魏派坦克向上,长城对20万以下的市场,似乎失去了耐心,大部分精力放在了20万以上的车型上。
和上面ASP提升的结论一样,长城想要走高端路线,一方面是这个战略确实不错,长城擅长,从设计到生产到营销积累了不少经验。
产品附加值高,赚的多,在单车利润上冠绝群雄,即使抹掉销售汽车之外的的业务利润,单车也有近万元,友商中最高的理想,不过9000元。
另一方面,魏建军作为一个老牌的创业者,企业家,不可能看不到走量车型下滑的趋势。
但是长城还是止不住走量车型下滑的趋势,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降不下来本,没办法和其他头部车企一样下场打价格战,一种船大难掉头,战略思维没有跟上友商。
//王凤英扶出走长城,救活小鹏
“没有百万辆规模,在供应链谈判桌上连椅子都找不到。”
此前,有车企领导曾做过上述发言,阐述出了小企业在供应采购时没有话语权,体量小,别说上桌,椅子都没一把。
长城销量虽然在CR10里面不算高,但是也有100多万,所以在供应链上还是有话语权的,相比比亚迪高度自研模式,长城采用“自主核心 + 国际合作”双路径。
这种模式,也许没有办法做到比亚迪那样的低成本,但是除了比亚迪外,大家其实都大差不大。
所以,归根结底,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可能还是管理层的整个战略思维没有跟上友商。
从长城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是皮卡起家,然后靠着哈弗SUV爆火,接着是一众“小猫”抢占女性用户的心智,魏派尝试高端,坦克抢占越野市场。
靠的就是在细分领域的深耕,这意味这长城除了占领用户心智之外,也有了定价权,市场和全品类发展相比,虽然不大,过的也十分滋润。
只不过也会形成路径的依赖,而且,无论是燃油车时代形成的品牌势能,还是在新能源市场第一阶段占领的用户心智,长城的管理层似乎都没有利用好。
比如欧拉销量下滑就有些被摘了桃子的感觉,现在小型车遍地,比亚迪的海鸥,五菱的缤果,但是追根溯源祖师爷还是黑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
哈弗的H6也是,作为曾经的国民级神车,品牌势能是强过比亚迪宋,吉利星瑞等SUV的,但是如今被弯道超车,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这两个亲民的细分品牌,其实就是比亚迪们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领域,作为领路人,长城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目前,想要重塑这两个品牌的难度,需要调动的资源就要远远高于初创时期了。
长城似乎也意识到自己丢的市场有些多了,在年初,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代哈弗枭龙MAX,最低的定价来到了13.88万,不仅Hi4技术下放,全系四驱,智驾也给配上了,诚意满满。
但是相比于“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上汽,“智驾平权”的比亚迪,长城对10-20万区间的消费者的心理把控就没那么到位了,主打一个自己的节奏。
比如前两年在消费者声量很大的坦克100,既能弥补坦克系列在小型车上的空白,又不会和自己的哈弗打架,但是几年过去了,长城并没有任何计划,反而生产了诸如“初恋”,“酷狗”会产生重叠的产品。
这次的枭龙也是,假如能减减配,把价格再降降,触达更多的消费者,会不会更好一些?
其实从去年魏建军频繁站到前台搞直播,和雷军互动的这些动作来看,至少魏建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魏建军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大IP,有意识去做改变,也是想表明一个态度:长城要变。
魏建军亲自站出来搞营销做直播,这么努力地想拉一把长城的营销品牌,其实不仅是想要长城像小米那“出圈”,更是想让长城的上上下下都明白,到了该变的时候。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初衷和想法重要,但怎么去做这件事儿也很重要。企业转型这事儿,怕的就是脑袋转了身体没有转。
比如营销这件事儿,大家眼里看到的是SU7破圈了,雷军成了雷神,但人家小米是真的聆听用户的心声啊,用户有意见,小米的产品经理甚至雷军本人是真的去改。长城能做到吗?长城的产品负责人能做到吗?
恐怕很难说,就算是魏总能听到真实的用户心声,下面的产品负责人是否会因为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在产品上做出改变呢?
表面上是个营销的问题,实则是一个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的问题,一如“人挪活”,带飞小鹏的王凤英,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说做一次直播,开一两次会就能解决的。
不过,即便如此,长城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因为细分市场的竞争也在变得更激烈,长城必须拿出一些真正的硬实力,来应对接下来的厮杀。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长城汽车IPO 至今已经有20多年,这么一家老牌上市企业,有足够的经营定力,所以整体来看,长城汽车还是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空间内。
长城要做的,不过是把过去丢掉的产品线拿回来。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