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智慧与精神。如今,这些技艺如何传承,如何跨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人产生联结?纪录片《非遗探中华》第一季以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展现不同技艺以及传承人的故事,来探讨传承困境的破局之道。
作者|陈沉、编辑|丁宇
徽墨是带着东方审美的“高定奢侈品”,金石篆刻将中式美学的浪漫藏于方寸之间,汝瓷是“天青色等烟雨”的具象化,题材丰富的汉绣是针尖上的传奇……这些有着历史底蕴和文化象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亦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智慧与精神。
3月11日起,由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非遗探中华》第一季播出,分别以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为主题,用4集内容带领观众进入到非遗的世界。与以往非遗相关的作品不同,《非遗探中华》不仅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更是把镜头聚焦到非遗技艺背后的人,聆听传承人的故事,直面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非遗探中华》海报
传统技艺流失、传承人断层、现代生活冲击、社会认知不足……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这些都是非遗传承面临的阻碍与挑战,而如何“破局”是每位传承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非遗探中华》以人为切入点,以破局为主线,用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和优美的配乐铺陈,传递出一种非遗的新鲜视角。
技艺背后,人的故事
在安徽绩溪中国徽墨文化园,国家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爱军正在与儿子汪迪洋进行一次长谈。年近六旬的汪爱军希望将事业和传承人身份完整地托付给儿子,但汪迪洋似乎并不想马上接下这一棒。
汪迪洋大学毕业后本来没打算回老家,现在虽然帮忙经营墨厂,但对徽墨制作工艺还在学习阶段,缺乏精进。汪爱军有点着急,他觉得接班是最适合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纪录片《非遗探中华》关于徽墨的第一集,没有从徽墨制作的技艺开始讲起,而是以汪爱军和汪迪洋这对父子的代际矛盾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令当下观众十分有共鸣的话题—年轻人是否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选择?
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爱军
在这一集中,镜头通过展现父子二人在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上各自的想法及对未来规划的分歧,自然而然地引出徽墨的事业会往何处发展的命题。
《非遗探中华》总导演李京霖表示,在筹备的阶段,主创团队就已经确定要把叙事的落点放在人的身上,“非遗技艺背后的人”就是该片的精神主线。节目一共4集,每集20分钟,属于小体量的纪录片,但却不吝惜笔墨来描写人,通过展现不同的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处的不同困境,以小见大地折射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的命题。
第二集聚焦金石篆刻,讲述西泠印社第六代传承人王勋和他的徒弟费春祥的故事。年轻的费春祥早已确定了人生的目标—考入西泠印社,成为金石篆刻的非遗传承人。然而,他遇到的却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靠篆刻难以维持生计,生存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西泠印社第六代传承人王勋和徒弟费春祥
与此同时,他还遇到技艺上难以突破的困局。金石篆刻从先秦起源,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融合书法与镌刻艺术的传统技艺,在方寸之间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费春祥要想完成从“匠人”到“传承人”的转变,不仅要技术娴熟,还要从审美上找到个人风格。实际上,师傅王勋在年轻时也经历过类似困境,当他们的传承之路遇到瓶颈时,该如何走下一步?
对于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来说,他早已突破了技术壁垒,将已经失传的800年前宋代汝瓷的烧制工艺重新研究出来,复原卵青釉、玉青釉,研制玉青釉白胎瓷,重现“天青色”的神韵。但他在汝瓷技艺上做出创新,却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争议—复原的宋代汝瓷,还是真正的汝瓷吗?第三集的主题是汝瓷,李廷怀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舆论,是关于他的人生故事。
随着时代变迁,非遗所要坚持的传统也在变化。作为汉绣“绣花街”最后一代传人之一,任炜既身负汉绣技艺中“家族传承”的桎梏,又要面对新时代年轻人审美的变化。作为《非遗探中华》第四集汉绣的主人公,任炜也是本季节目唯一一位女性传承人,她一直在思考,在曾经的文化沃土消失殆尽的情况下,在纯手工制作已经跟不上快节奏的时代下,这门手艺将何去何从?
汉绣传承人任炜
在过往很多非遗相关的作品中,光环叙事是常用的方式,古老技艺的了不起之处更直观地被看见,但这也常常让人忽略非遗光鲜的背面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即在当今时代怎么活下来的问题。《非遗探中华》选取了四种非遗项目做挖掘,却没有走知识类型纪录片的路径,而是另辟蹊径又大胆地呈现非遗传承的真实困境,提出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引起观众的共鸣。
总制片人方奕晗在采访中提到,非遗的困境不能避而不谈,传承不是把这些东西放进博物馆就万事大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找到各自的传承之道,才是宣传非遗最有价值的地方。
破局之道,各有前路
《非遗探中华》将镜头对准技艺背后的人,不仅是一种创作上的全新尝试,也让整部作品有着更为清晰的脉络,只要跟着人物的线索走,非遗的技艺无须过多渲染就已经一目了然,而随着传承人一步一步地探寻,各自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破局之道。
第一集的主题是《一两黄金一两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节目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在汪爱军和汪迪洋的一次次交流中给出了更好的答案。
镜头跟随着他们一起捶(墨)果,一起在厂里工作,一步步地将徽墨制作技艺呈现完整:烧烟、选松明、处理牛皮、熬胶、捶打、制墨、描金等多道繁序,一锭好墨的诞生,至少需要两年,所以徽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它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奢侈品”,在现代也是闻名中外的“中式高定”。
徽墨
观众知道了徽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时间与匠心双重淬炼的结果,还了解了松明烧出来的才是传统徽墨,吊打日本韩国的炭黑墨。原来,制作徽墨其实就是一个“人磨墨,墨磨人”的过程,就像汪爱军所说:“具体操作这个技艺,还是人啊。”
同样理解这些道理的还有汪迪洋。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汪爱军原计划带着儿子再从原材料走一遍制墨技艺,汪迪洋却因故离开了,接班的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汪迪洋并非不想接班,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发现,墨厂曾经是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但是随着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对徽墨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来参观和游学的研学团,当这些人也成为受众群体,这个市场就会变得更大。
汪爱军
近几年,汪迪洋一直在墨厂推广研学营,从描金入手让更多人感受徽墨的魅力,这是他为徽墨传承找到的破局方法。而在经营墨厂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也逐渐理解了对方。
汪迪洋明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责任与爱的传递。他从小接触徽墨,依然有很多东西还没学透,如今他想明白了,愿意跟着父亲继续学习。而在汪爱军心中,“非遗传承人”这个符号的意义正在扩大,“只要掌握了全面的技术、把产品做得更好,就是一个传承人”。
所谓破局,重点在“破”,这是《非遗探中华》在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立足点。非遗传承人的破局之道,可以是打破传统,也可以是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地去尝试、去创新。当镜头如实地记录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状态后,故事的肌理便能自己生长出来。
徽墨
在第三集《天青玉骨汝瓷梦》中,73岁的李廷怀正在对着直播镜头介绍一款可爱的汝瓷孙悟空。他幽默地说,孙悟空的造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象征着大事要清楚一点儿,小事要糊涂一点儿”。当古老的汝瓷与当下最火的直播相遇,会发生什么?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后来烧制工艺却失传了,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尝试复烧,但仍难再现其神韵。1953年,周恩来总理批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大批工艺匠人倾力其中,抢救性恢复汝瓷釉色的烧制。
李廷怀自幼听老人讲起汝瓷的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几经周折,终于成为汝瓷厂仓库管理员,开始了他的“偷师学艺”之路。在李廷怀看来,古人已经能掌握这样高超的技术,现代人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他不断地尝试,2010年,终于在宋代天青、卵青等釉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功研究出了玉青釉白胎瓷。
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
然而,这一创新之作亮相后,并未立即获得业界的认可,反而引来“白胎瓷不是汝瓷”的质疑。“守旧”与“创新”一直是非遗存续的博弈,李廷怀面对舆论迎难而上,他与人辩驳:“窑炉在汝州,汝州烧的瓷,比过去更美了,不叫汝瓷,叫什么?”
对李廷怀来说,汝瓷的传承绝不可守旧,宋代工匠的作品已经有了超前思维,而作为传承人不能将思维停留在古代,“(汝瓷)不光抢救让它活,让它活得更好,还得活出新生命”。从此,在汝瓷界李廷怀一直以创新而著名,而通过直播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汝瓷、接触汝瓷,是李廷怀所做的另一种创新。
在这一集中,新与旧的碰撞显得格外强烈。
汝瓷
一方面,镜头精准地记录了汝瓷的制作过程。出窑的瞬间,窑炉内外160摄氏度的温差使得釉面迅速收缩,形成自然的细密裂纹,发出风铃般清脆的声音,一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梦境变得十分具象化,充满了古典的中式浪漫。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正在为汝瓷产品创新出谋划策。李廷怀的长孙李宜航是00后,因为《黑神话:悟空》的火爆,他提出做一款孙悟空摆件,以直播的形式推广出去,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他觉得,汝瓷应该通过创新的设计和时下流行的营销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所喜爱,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帮爷爷把汝瓷烧制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探中华》正是以这种巧妙的叙事策略,对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融入生活,更加广阔
有的传承人已经找到了破局的方法,已经在新的路上勇敢前行,也有人还在为如何破局而求索。
在《非遗探中华》第二集《方寸金石 刀笔乾坤》中,费春祥依然为在篆刻圈里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努力着。
热爱篆刻的他曾险些离开这一行。那段时间,他的父亲生病,养家糊口是最现实的问题。师傅王勋让他去学习装裱,这是一项可以谋生的手艺。很长一段时间里,费春祥通过给人装裱赚钱,在解决了生计问题之后,他终于又拿起了刻刀。
西泠印社第六代传承人王勋
然而,想要以篆刻为生,在行业里立足,成为真正的传承人,他不仅要提升篆刻技术,还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造诣上有所飞跃。现在,他正在寻找个人风格的突破口。
王勋想到了自己入行时的经历也非一帆风顺。他申报过全国第五次篆刻艺术展,却不幸落选,经过反思他找到了症结所在,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在请教名师后,他转为专攻古玺印,在“印外求印”思想的指导下,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王勋告诉费春祥,当没有想法的时候,应该离开案头,去增加艺术涵养,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感受生活。篆刻的魅力在方寸之间,但印之外却是广阔的天地。
王勋和徒弟费春祥
师徒二人来到户外散步,看到树上的枝枝蔓蔓,豁然开朗。王勋把树的枝点和枝干比作篆刻的线条,枝点为了储存能量而显得更粗一点,才能生发出新的枝条。这种自然给予的启示,可以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当中,这就是所谓的“尽精微,致广大”。
在王勋看来,很难说是生活影响了创作,还是创作影响了生活。但对于非遗本身来说,它其实从未高高在上,而是一直与生活相伴相融。
金石篆刻
“让非遗落地”是《非遗探中华》的拍摄初衷。对于很多人来说,非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但与当下生活的距离不够近,所以宣传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直接的共鸣点。李京霖说:“当人们觉得跟非遗的事物有了一个情感联结的时候,下一次再看到的时候才会记得它,被故事触动了,才更愿意去了解它。”
有了联结,便有了温度,让非遗更接地气,也让非遗传承不再受困于某一个小众的范围,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非遗探中华》第四集《五色绣荆楚》中,汉绣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任炜正在打破壁垒,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汉绣。
汉绣传承人任炜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武汉、荆沙、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过去的时光中,汉绣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传承,任炜出生于汉绣世家,技艺传承于父亲。14岁起,她便在父亲的工作室中学习,耳濡目染间习得汉绣精髓。
汉绣以针法粗犷、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著称,但这种风格却让它现在的处境有些尴尬,很多年轻人觉得大红大紫的配色显得俗气,而是更喜欢清新淡雅的风格。任炜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她觉得俗与不俗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可汉绣的技术不能因此失传,只有保证自己做得足够好,才能吸引到喜欢这个东西的人,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之一。
为确保汉绣的核心技艺得以保存,任炜曾与父亲耗时数十载,奔走于档案馆与民间,复原传统纹样,为汉绣留下了系统的文字与实物依据。但汉绣技艺的传承却是一种停滞状态,随着AI技术、3D打印技术的兴起,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年轻人喜欢刷短视频,能静心坐下来做一件事的人少之又少。
汉绣
汉绣的传承变得十分紧迫,任炜觉得这条路不能再循规蹈矩了。2014年起,她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开设公益汉绣班,招收百余名聋哑学生,为这些学生,也为汉绣打开了一扇窗。聋哑学生的世界安安静静,更能沉浸在汉绣的艺术当中,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和想象力,也为汉绣设计加入了年轻的元素。
程果就是脱颖而出的一位学生,现在她已经能独当一面,不仅可以绣出自己的作品,还能为任炜在教学时提供手语翻译。任炜在想,如果父亲还在世,看到这样一副景象,应该会非常的欣慰。
在任炜看来,汉绣属于实用型绣种,它本是来源于生活,如今应该再次回到生活当中。她积极尝试与服装设计师合作,将汉绣融入现代时装,还开发多样的文创产品和各式体验课,以不同的方式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青春光彩。
汉绣
2024年岁末,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成为中国人度过的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全国各地也兴起了“非遗风”。
有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近四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这种现象表明,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形式和活力融入现代社会,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非遗正在从“博物馆遗产”变为“生活美学”。
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
在《非遗探中华》中,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四个项目的传承故事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揭示了非遗传承的深层命题:技艺传承的核心是文化记忆的存续,也是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破局的哲学,更是如何与当下生活产生联结的智慧。
时代在变,传承的初心未改,非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在时代长河中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