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畔,北部湾潮起,十万大山间春风浩荡。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如春雨滋养着广西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近五年来,4248个民生项目在八桂大地扎根生长,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谱写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从千年侗寨的炊烟到京族三岛的渔歌,从瑶山深处的非遗工坊到贯通城乡的产业长廊,广西以“融”为笔,将民族团结进步基因植入和美村寨建设、特色产业振兴、边疆繁荣发展三大脉络。
如今, 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撬动百亿资金流,总额60%以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注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同描绘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和美村寨焕新颜:
文旅融合绘就共居共乐新图景
在八桂山水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犹如阳光雨露,为全区59个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支撑。通过“整村规划+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模式,打造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民族村寨发展样本。
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九寨”整合各类资金近60亿元,构建起云雾茶山与瑶寨风情交织的旅游服务体系。南宁市宾阳县蔡村将千年稻作文明与“古辣香米”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让全村吃上“旅游饭”,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九寨“茶色空间”农家民宿 。图片来源:兴安县民宗局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段屯深挖费孝通五上大瑶山的历史文脉,推出“走费孝通之路”研学品牌,2024年接待研学学生达10万人次。
▲学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走读广西 知行金秀”系列走读研学活动。图片来源:来宾市民宗委
村民笑着说,现在寨子里天天有游客,我们的刺绣和民俗活动都成了香饽饽。
民族手工业在资金浇灌下绽放新姿:富川瑶族自治县研发的产品《瑶福·古瑶明风系列》斩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靖西市绣球工坊通过设备升级,让千年绣球日产量提升5倍;德保县隘章土布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时尚文创,这项承载民族手工记忆的技艺已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
特色产业促共富:
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化作产业振兴的种子。
柳州螺蛳粉原料种植基地里,竹笋与豆角青翠欲滴;崇左宁明县耀达村中,红糖坊飘香引客来;防城港京族三岛的渔排上,生蚝吊养蔚为壮观......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在柳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串联起螺蛳粉原料种植、风味加工、文化体验等全产业链条。从田间地头的竹笋种植到现代化车间的生产包装,产业链的延伸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特色产业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烟火气,又为乡村注入了现代产业活力,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也能端稳“致富碗”。
▲在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的绣球工坊里,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宁明县珠连村通过300多万元资金撬动多元投入,建成艺术村、雅筑民宿等业态,成为全县首个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的明星村。
从桂西石漠山区到北部湾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破解民生难题:新建的产业路蜿蜒山间,集中供水工程润泽村寨。村民感慨地说:过去挑水走山路要半天,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泉。
兴边富民美边关:
千里边疆绽放团结发展新风采
靖西市旧州街古镇,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既夯实农业基础,又助推旅游业发展;凭祥友谊关景区内,游客走在新修的观光步道上尽览边关雄姿;东兴市京族渔村的海边民宿,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的深海养殖基地,金鲳鱼丰收。图源:广西云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崇左坚果种植成为主导产业,防城港海产养殖不断发展壮大,8个边境县特色农业示范区星罗棋布,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跨境旅游年收入突破15亿元。
今日广西边疆,高速公路通达所有边境县,光纤网络覆盖87个边境乡镇,从京族哈亭到壮锦作坊,千里边关正演绎着“民族团结美边疆,共同富裕向未来”的壮美篇章。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