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日,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执政期间主导的对巴拉圭间谍行动正式曝光,两国关系随即陷入冰点。巴拉圭政府愤怒召见巴西大使,紧急召回本国驻巴外交代表,并宣布无限期冻结与巴西就伊泰普水电站的全部谈判。这个原本聚焦能源合作的南美核心项目,如今正成为拉美版“棱镜门”,撕裂的不仅是信任,更是区域合作根基。
据《埃菲社》与“巴西环球在线”联合披露,博索纳罗政府在2019年至2022年间,曾授权巴西情报局秘密渗透巴拉圭能源谈判团队核心成员的电脑系统,窃取与伊泰普水电站电价、协议附件等相关谈判资料。这项隐秘行动早在其任内便已启动,并成功获取至少“五六名”巴拉圭高级官员的敏感资料,意图在电价磋商中掌控主动。
这是赤裸裸的国家间间谍行为,是以主权为赌注、以合作为掩护的背刺。在此背景下,巴拉圭政府的强烈反应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是被迫自保。外交部长拉米雷斯的态度从“无证据”到“一刀切断”,足以说明这场风暴在亚松森眼中已不再是可以内部消化的小冲突,而是国家尊严被直接践踏的实锤事件。
事实确认后,舆论矛头迅速指向博索纳罗政府的“国家机器化外交思维”——以国家情报资源服务于经贸利益,是该政府一以贯之的逻辑。而今,这种做法不仅葬送了本可成为南美典范的能源合作,还让卢拉政府继任后背负起“为前朝收拾残局”的沉重外交包袱。
伊泰普水电站本是拉美一体化标志性工程,由巴西与巴拉圭联合修建与运营,供应着两国数千万人的电力命脉。本应成为互利合作的象征,却因背后一场深藏不露的政治算计,如今沦为外交对峙的导火索。尤其在当前全球能源博弈与南方国家集体崛起的大背景下,伊泰普原有的象征意义已远远超出单一电价谈判——它是南美能否真正实现“自主议价”的现实考验。
去年,两国曾就未来三年将伊泰普电价上调至19.28美元/千瓦·月达成初步共识,并签署谅解备忘录,赋予巴拉圭向巴西自由售电的权利。但显然,博索纳罗当局并未打算真正“公平谈判”,而是通过间谍手段掠夺信息优势,以便在电力议价中对巴拉圭“釜底抽薪”。
这不仅摧毁了巴拉圭国内对巴西的信任,更重创了南美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基础逻辑。一个区域大国若无法在基本合作层面保障对小国的尊重,那它所谓的“区域领导力”便只是地缘操控的幌子。拉美国家近年来力图摆脱对美依赖、走向内部整合,巴西本应发挥领头作用,但若其最大国行为逻辑仍是“强权即真理”,那么所谓“南美觉醒”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而这一事件曝出之际,正值全球“去美元化”呼声高涨、“全球南方”寻求自主发展战略路线重塑。伊泰普事件本应是展示南方国家平等合作的机会,如今却反向成为“内部掠夺”的负面教材。正如巴拉圭工业与贸易部长所言:“需要的是信任基础,而非数据战术。”若连最基本的信任都能被情报系统暗中摧毁,那南南合作的未来又将何处立足?
巴西当前的卢拉政府显然需要迅速表态。单靠“我们会提供解释”已不足以平息怒火。巴拉圭方面已正式要求提供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全部情报活动报告,这是对“透明度”与“认错诚意”的最低要求。如果巴西政府无法彻底剖析旧案、严肃问责,就等于默认了前朝行为的“正当性”,也意味着在外交层面向霸权逻辑继续缴械。
这一事件还将外溢到更广阔的拉美合作版图。未来类似的能源、金融、资源协定中,各国将不得不重新评估“情报风险”与“信任代价”。博索纳罗政府虽然已下台,但其留下的后遗症却有可能长期侵蚀南美各国之间最宝贵的战略互信。
伊泰普的涌动,早已不止电力之争,它是拉美未来秩序塑造中的一次警示:没有信任,合作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外壳;若不反思,未来只会重演昨日的剧本,代价一次比一次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