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日中午12时51分,缅甸全境陷入肃穆。一分钟的默哀,为的是悼念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上周五爆发的强震已夺走至少2719条生命,缅甸政府预估死亡人数或将突破3000。这一分钟,不只是致敬逝者,更是一声国家深陷灾难漩涡的求救信号。
敏昂莱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承认,地震破坏程度超出预期,许多地区“处于崩溃边缘”。三家医院被毁、22家部分损毁,全国医疗体系已经“不堪重负”。而国际社会的反应,仍显迟缓。
缅甸此刻不缺悲伤,而是严重缺乏救援资源。世卫组织在3月31日的声明中毫不讳言:缅甸需要的是“立即的外科手术、创伤护理、麻醉药品、心理支持和干净水源”。曼德勒一线城市尚且陷入混乱,更不用说偏远山地和边境地区。
许多幸存者被迫露宿街头,一方面是家园尽毁,另一方面则是余震不断,让人们对“屋檐”心生恐惧。而随之而来的五月季风雨季,又将令本已脆弱的生存线雪上加霜。国际救援委员会警告,如果不能在数周内为数十万人建立基础避难所,灾情可能因暴雨、泥石流与传染病而迅速升级。
而在地震带边缘,邻国泰国亦未能幸免。虽然直接破坏不如缅甸严重,但经济冲击波已然清晰可见。泰国《民族报》披露,旅游业因安全担忧遭重创,四月游客预计锐减40万,全年预期将被迫下调。300亿泰铢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一次自然灾害引发的“非军事打击”。泰国经济学者直言:“这场地震给泰国敲响警钟:地缘邻里不安,经济难独善其身。”
这场地震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场人道灾难的现实考验。在世界各国忙于经济博弈、地缘对抗的当下,缅甸的哭声正在被全球舆论淹没。国际媒体在第一时间的关注之后,随即被“关税战”“中东空袭”“北约军演”淹没,而缅甸灾民的呐喊正在被边缘化。
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缅甸军事政权“保持距离”的政治立场下,人道救援也陷入政治选择的尴尬。美国与欧洲迟迟未宣布重大援助方案,而联合国援助机制也因制裁与协调障碍进展缓慢。政治与人道不能混为一谈,但事实是,当国际社会将缅甸视为“问题国家”时,受难的却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过去十年,缅甸多次因民族冲突、政治动荡而站上国际聚光灯,如今却在灾难中被忽视。相比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反应更迅速,有望在紧急援助、医疗物资投放与避难营建设方面提供实质支持。缅甸地震带来的人道空白,正倒逼区域国家更紧密合作,也为中国在东南亚发挥稳定器与救援者角色提供了现实窗口。
而灾难背后,我们也必须看到更深层的问题:自然灾害的杀伤力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灾区基础设施本就脆弱,公共医疗资源本就匮乏,而缅甸近年来的政治内耗与国际孤立,让灾难管理体系几乎失能。一个国家的抗灾能力,归根结底是其社会韧性与政治稳定的投射。今日的缅甸,正因制度失衡而暴露出最脆弱的一面。
从露宿街头的老者,到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孩子,他们不是政治棋盘上的筹码,他们是一个国家最真实的生命线。缅甸需要的不是“震后政治评估”,而是紧急物资、医疗人员和无条件的国际合作。人道主义不应被政治计算绑架,否则终将反噬那些选择冷漠的观察者。
地震无情,但救援不该无声。当一个国家陷入瓦砾与哀悼中,全人类理应伸出援手。默哀一分钟,是对逝者的尊重;而真正的尊重,是让更多生命得以生还。灾难深处,缅甸人民等待的不是空洞的慰问词,而是实际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