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72年,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北京首都机场,在众人瞩目下,美国专机舱门打开,尼克松主动向周总理伸出手,两只跨越太平洋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尼克松的“破冰一握”不仅终结中美22年的隔绝状态,更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苏冷战的格局。



但是这样美好的场景滤镜,却在20多年之后被打破,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如果时光倒流,或许当初不会踏上那次改变世界的旅程。

人们似乎发现,尼克松是不是已经后悔和中国建交了?

1969年的美国已经焦头烂额,不仅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的经济也不容乐观。

在越南战场,美军每天要投入战争巨额资金消耗,对国内经济形势来说存在难以解决的通货膨胀,同时还爆发了很大范围的反战运动,几乎超过60所大学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更让人头痛的是,美苏争霸的局面急速升温。

苏联趁着美国乱成一团抓住这个机会,在军事技术上迅速崛起,仅仅用了5年时间,洲际导弹和重型导弹的研发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此时看起来美国已经孤立无援,但是基辛格发现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点——中国,这样全新的理念催生了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政府打算拉拢中国,一方面借此缓解越南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头,这才有了中美的和平建交的开端。



但实际上苏联并没有因为中美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而受到打压,反而加速在越南古巴等地扩张军事基地,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越南战争的进程。

苏联在得知中国和美国有所接触之后,还主动和中国示好,反而和中国之间的交易更加紧密了,这让尼克松的制衡计划彻底泡汤。

与此同时,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也在稳步增加,和日本、法国德国等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1973年正是中国首次向西方出口大庆原油,缓解了美国盟友的能源危机。



再加上中美和平建交后,中国从美国学习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这让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从汽车行业来看,仅仅到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就增长了47倍。

从此刻开始,中国已经不受美国的制衡,世界格局朝着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向发展了。

改革开放后,邓公提出“摸着石头过河” 等一系列改革理念,开创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彻底破除了尼克松觉得中国弱小的想法,更催生了中国新的文明自信。

美国突然发现,自己从曾经的施惠者变成了竞争对手。



还有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便是台湾,尼克松访华之际,特意提及台湾相关事务。

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向来很敏感性,而毛主席在这一问题上绝不肯退让分毫,并且让美方在《上海公报》中公开发表声明承认这一事实。

这就导致美国日后如果想在台湾问题上做手脚,都会受到承诺的限制,既不敢公然地支持台湾独立,又很难放弃对台战略。

尼克松最后可利用的一个点再次被打破,他原本企图通过台湾问题来掌控中美关系走向,最终却让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现如今,美国智库研究表明,中国在5G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这种技术上的反超,更是直接动摇了美国的霸权根基。

尼克松晚年曾坦言:“我们本想培养战略伙伴,却造就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言语中流露出后悔之意。

就连基辛格也认为,当时美国都以为自己在操控历史,实际上是历史在塑造未来不同的道路。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一切似乎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所奉行的理念不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而是在人类共同体的大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



或许历史就是如此奇妙,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带着的那本《孙子兵法》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坚持“和而不同” 的智慧才是持续发展的终极武器。

参考文献:红歌会网、百科—尼克松访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