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发生缅甸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5天,中国救援队在发生地震的次日早晨就宣布赶赴震区。对于异国救援,救援队面临的考验十分严峻,这里不仅有物理层面的困难,也有语言沟通方面的困难。于是救援队求助了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快速组建了团队,仅花费7个小时就用DeepSeek紧急开发出一套中缅英互译系统并投入使用,堪称大功一件。
据@玉渊潭天报道,接受采访的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老师称,传统的机器翻译依赖本地的知识库,对付日常交流还好,但如果是诸如此次地震救援这样专业的场景(比如被救人员说话口齿不清、断断续续,救援人员专业名词较多),以及当地人常用的一些俚语,它是很难精准翻译的。于是韩林涛便打开了DeepSeek,让它写了一个网页,同时生成了50句地震救援的专业文本,将中文、缅甸语以及发音都呈现在页面里。为了确认准确性,他还顺便用ChatGPT等其他大模型生成了几个版本,并把这些内容发给了缅甸在华留学生,最后DeepSeek的版本被留学生一致好评。在29日晚上,网站就上线并发给了救援队。
网站完成后,需求也是一波一波地到来。在上线后,救援队提出需要语音翻译,以方便即时沟通。而在30日的晚上,语音翻译也成功实现并上线。紧接着,救援队又提出了地名翻译的需求,于是韩林涛又通过DeepSeek读取地图的源代码,仅花费20分钟就将地名翻译功能加入了进去并上线。而且韩林涛还表示后期将会开源,让更多人知道并使用,帮助到更多需要它的救援队。在这种与死神赛跑的救援中,首次参与救灾的DeepSeek在背后连立大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AI是一个与大众还有点距离的技术,但这次救灾,已经能让很多人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