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始改变世界”。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詹姆斯·F·摩尔在上世纪末写下《竞争的终结》时,一定不会想到基于全球化浪潮作出的判断,在生成式AI深度介入商业世界的 今天,再次得到印证。

智能技术的涌现,已经从澎湃的海啸转向汹涌的暗流,属于未来的商业范式也已经生成。在刚举办的2025磁力大会里,快手给出了一个“AI如何重塑商业经营格局”的思考。

自2023年起快手全面启动AI战略以来,其AI落地步调已经不慢。而这一次,在这场主题为“生成新商业”的大会里,是其正推动生成式AI在商业化领域完成从工具到系统、从单点赋能到整体重构的实践。

AI落地:从工具赋能到商业重塑

“AI开始改变世界”。

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突破,使得AI应用从研究走向了应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然而,AI应用的大规模落地,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完成了原生性的演进。随波逐流式的跟进,解决不了对于未知的焦虑。从这次磁力大会释放的信息看,快手对AI的布局,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单点突破,而是已经走向了对商业全链路的整体重塑。


快手高级副总裁、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

快手高级副总裁、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分享,基于平台繁荣的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AI能力的全面布局,快手能够在AIGC内容生产、投放Agent、营销推荐大模型、出价推理大模型等方面对商业营销领域进行全面重塑。

整体来看,快手在AI生态方面的布局,可以从技术支撑、产品应用和商业价值三个维度拆解。

技术支撑方面,在行业普遍聚焦单一通用大模型的竞争中,快手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围绕商业要素构建垂直领域模型集群。

快意(语言)、可图(图像)、可灵(视频)三大生成模型与营销推荐、出价推理等决策模型的组合,本质上是在重构“内容生产-需求洞察-交易决策”的商业闭环。近期快手磁力开创等产品中接入DeepSeek,也是通过引入外部认知智能强化决策链路,而非技术补位。

这种多模态模型协同产生的跨域增强,正在突破传统推荐系统的信息茧房。结合“思维链决策学习”等技术,快手的营销大模型可以像人类一样拆解复杂问题:从解析用户观看露营视频的行为,到推理其可能需要的户外电源、折叠桌椅等衍生需求;从识别商品材质、价格带特征,到预测“下一个购买者是谁”——真正达成某种意义上的“生成式匹配”。

而从AI产品应用出发,快手已经具备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矩阵、形成与商业场景深度咬合的齿轮。



从最新财报数据看,2024年Q4快手AIGC短视频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的日均消耗突破3000万。前者,AIGC技术将创意生产工业化,实现了内容质效的标准化控制;后者,把用户互动、产品介绍量化为数据要素,实现7x24小时的专属化服务。AIGC内容生产产品的出现,摆脱了传统内容制作依赖人工创意,直播需要真人出镜,成本高且标准化程度低等痛点、也降低了商家经营的门槛。

而在营销投放端,快手的AI投放Agent已经不是被动使用的工具,而是成为决策主体。全自动投放系统(UAX)把本该需要复杂经验、综合处理能力的决策压缩为可标准化的流程,实现“素材理解-冷启动-稳投-破圈”全流程自动化,让投放冷启动成功率提升25%。聚焦电商经营的快手全站推广产品已经升级到4.0版本,数据显示,全站推广Agent为投放商家撬动了60%以上的自然GMV增长。

从商业价值考量,快手让平台商业化路径有了根本变化。一方面,“生成式匹配”的出现,一改传统营销投放A/B Test的试错逻辑,转向模拟推演。通过构建用户-商品-场景的数字化孪生体,让广告投放不再是概率游戏,而是基于虚拟市场仿真的精确推演。

另一方面,平台商业化生态的运行规则,已经由平台主权下的流量分配,转向机器决策下的实时调配。这标志着,商业经营的底层游戏规则,在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间,加入了人工智能的新角色。

场景穿透:AI激发增量释放

技术的社会化应用,必须通过具体场景实现价值转化,而聚焦到某一商业个体,则是需要将技术嵌入生态系统的“互补资产”,从而实现从技术到商业化链路再到整体商业系统的重构。

而快手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在于通过技术支撑、产品落地与价值设计,实现商业经营链路的全面重塑后,如何将其嵌入到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

快手的解题思路,有迹可循。

快手商业生态变化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就是直播电商的兴起,随后与之匹配的电商营销生态,也逐渐成熟。无论货架式电商还是直播电商,人找货还是货找人,电商营销的核心还是聚焦在如何精准的匹配需求,更有效率地分配流量。



现在AI的应用,让快手电商经营更进了一步。磁力大会上,快手公布尝试在电商营销引入DeepSeek智能化应用,用技术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消费意图图谱,使需求预测从统计学相关迈入因果推理阶段。

货,不只是一个投放计划中冰冷的账户、计划、素材ID,而是能被AI理解的具体信息。比如一件毛衣的视频素材,会提炼产品场景、音频内容、产品优势等具体内容,最终给出价格亲民、适合秋冬休闲场景等总结。

人,在传统时代被人为用付费能力、品类偏好、年龄性别等标签划分的用户群体,会回归更有真实人性的理解方式,以用户身份、价格偏好综合性考量。比如一位已经消费过餐盘的消费者,传统追投会更聚焦在同类目商品,而AI会给出更符合预测需要的筷子、洗洁精等强相关商品。

磁力大会现场也公布了两组数据,证明快手电商在供需双侧的底盘都有增长,增量被不断释放。2024年快手月动销商家数同比增长25%,中小商家GMV同比增长156%,电商月活跃买家数达到1.43亿。不仅如此,泛货架场数据也非常亮眼,2024年快手电商泛货架场交易额同比增长61.3%、日均买家数增长65.7%、日均商家数增长119%。



除了电商这样的成熟业务,以短剧、小游戏、小说为代表的内容消费业务也正在成为快手商业生态新的增长极。与实体商品相比,内容商品的创作本身即经营动作,广告即内容本身。基于此前在短剧行业的成功探索,快手已经跑通了以Native原生链路为基础的内容行业变现路径,2024年Q4,快手内容消费行业增长迅猛,其中短剧的商业化消耗同比增长超300%。截至目前,短剧的单日消耗峰值已突破3000万,小游戏的日消耗峰值突破1200万。而在大模型技术加持下,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内容商品,或许能够完美承接在IAA、IAP以及更多元的变现模式探索,找到用户接受度和品牌方成本的利益最优解。

此外,在品牌营销方面,众多品牌借助快手地缘文化、群众体育、短剧等特色内容实现营销跃迁,可灵AI也开始加速应用到快手商业化品牌营销领域。回到快手近几年颇为亮眼的本地生活领域,快手的商业私信通过AI实现“关系链重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客服π具备即时互动、深度转化私信能力,使得本地线索行业商业意图用户增长超过10%、线索大盘转化成本降低11%。

可以看到的是,AI在快手的落地并不是为AI而AI,而是具备高耦合度的有序嵌入。提效工具也好,大模型框架也罢,都在为平台商业经营助力。快手试水的结果同样证明了这步棋的正确,就快手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商业化业绩达724亿,单季度破200亿。

AI之争:生态致胜

快手的真正护城河,不在于某项技术的领先,而在于构建了一个“技术驱动商业进化,商业反哺技术迭代”的双螺旋结构。技术和制度在互动中共同进化,最终形成生态系统级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建立在快手日均4亿用户内容生态上,也建立在头部品牌到中小商家、从实物电商到虚拟内容的多元商业生态上。这种包容性与多样性为快手的AI落地提供了一个“数据-算法-商业”的增强回路,并且能够持续动态进化,形成“商家增长-数据反馈-产品升级-商家再增长”的飞轮。



归根结底,快手的AI战略,并非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一场生态竞争。AI技术本身是工具,而如何将其融入商业生态,使各个环节相互协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快手的商业生态不仅包括创作者和商家,还涵盖供应链、广告主、服务商等多个角色。通过AI技术的引入,这些角色之间的连接更加高效,形成了一个相互赋能、持续优化的商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快手正在探索AI如何帮助品牌商构建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增长。快手的AI营销工具,不只是帮助品牌获取即时的流量,而是助力品牌构建忠诚用户群体,实现可持续增长。这种长期主义的商业生态,才是快手AI战略的真正目标。

当AI从技术概念进化为商业生态的操作系统,竞争的维度已悄然改变。而快手的“生成新商业”,本质是一场商业范式的迁移,也是一次生态密度的升维。

AI的未来,并不是某一个企业的未来,而是整个商业生态的未来。技术与商业的边界逐渐溶解,人类与机器、数据与情感、效率与意义在这些生态中交织成新的网络。快手或许不是技术的绝对领先者,但它通过构建“技术-商业”双螺旋,正在成为新商业生态的探索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