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不仅仅是一项参数,而是一种信仰。”

这是雷军在2023年12月29日小米SU7发布会上说的一句话,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直播间里弹幕刷屏。这句口号成功点燃了对国产性能车的热情,也为SU7打上了“高性能信仰座驾”的标签。

但一年多之后,当我们看到一连串关于这台车的极端事件——飙车、撞人、斗气甚至持刀伤人——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问一句:

家用车宣传“速度是一种信仰”,到底合不合适?



SU7是家用车,不是赛道机器。

它再快,也大概率是在城市道路、拥堵高架、限速高速里行驶。它的“快”,更多是工程实力的体现,是科技自信的象征,而不是“让你无脑飙到300km/h”的通行证。

如果宣传里反复强调“速度”“性能”“信仰”,甚至用近乎宗教化的口吻去包装一个日常使用的产品,那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

我买的不是车,是信仰;我开的不是速度,是激情。

尤其是——

当年轻人遇到“速度信仰”,风险成倍放大



年轻人买SU7没错,热血、追求个性、崇尚科技,这些都很正常。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

年轻人天然容易冲动,情绪起伏大,对规则的敬畏心也还在形成中。

如果在他们内心中播种了“速度是信仰”、“一踩就上300”、“不服就干、谁怕谁”

再叠加一点“被看不起的愤怒”“对世界的不甘心”……

很容易发生的不是“信仰觉醒”,而是情绪爆炸+极端行为

从城市飙车炫技,到因为车被嘲笑而大打出手,再到真的出人命,我们看得越来越多的,不是“车的过错”,而是信仰,因为信仰,失去了对“速度”该有的敬畏心。

信仰不能脱离理性,速度不能脱离规则

一辆车可以快,也可以代表信念,但它首先得安全、克制、有边界。

“速度是一种信仰”不是原罪,但它绝对不该成为被误解、被滥用的借口。

在这个注意力被碎片化的视频时代,每一句广告语都可能在年轻人心中激起波澜,成为行为的推手。我们能造出好车,但也要提醒使用者:再好的车,也挡不住一次失控的冲动。

如果说“速度”真的是一种信仰,那这信仰应该包括三样东西:

  • 对科技的尊重;
  • 对规则的敬畏;
  • 对生命的珍视。

否则,信仰,就真的可能变成了偏执的遮羞布,乃至悲剧的催化剂

别让信仰失控,别让热血变成冷冰冰的新闻标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