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笔下的春蔬总带着烟火气。你要是以为诗里的"蒿"是单指某种蔬菜,那就错了。菜市场里顶着"蒿"字头的蔬菜可不少,相信有不少朋友逛菜场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茼蒿和黎蒿摆在一起,叶子都泛着银白色,茎杆青中透紫,怎么看都像一样的。但真要拿回家下锅,味道和做法却差得远。接下来,菜卫卫用2分钟,给大家分享这两种名字带"蒿"的蔬菜到底哪里不一样。看完以后再也不会买错了!



第一个,品种不同

茼蒿和黎蒿最根本的区别,得从它们的"户口本"查起。茼蒿属于菊科植物,和我们熟悉的菊花、茴香是远房亲戚,要是再仔细观察叶片边缘的锯齿状裂痕,就会发现和菊花叶非常相似。黎蒿则是水芹科成员,跟蒌蒿、藜蒿才是一家子,喜欢长在水边湿地。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生长环境:茼蒿常见于菜地苗圃,黎蒿多产自江河湖边的滩涂。



第二个,外观不同

乍看相似的两种蔬菜,仔细看茎叶就能找到明显差异。茼蒿茎杆细长中空,表皮光滑带浅紫纹,叶子像羽毛分裂成细条状,背面银白色较淡。黎蒿茎杆更粗壮,表面有层白霜似的绒毛,叶子呈三裂掌状,边缘锯齿更大,叶背银白更明显。老菜农有句顺口溜:"茼蒿碎叶紫茎杆,黎蒿三指白霜杆",说的就是这个理。



第三个,口感做法不同

这两种"蒿"在厨房里完全是两副面孔,锅后的区别更明显。茼蒿自带淡淡菊香,质地脆嫩,适合清炒、涮火锅,北京人吃铜锅涮肉必配茼蒿,烫三秒就捞,保留清脆口感。黎蒿纤维更粗,生吃带辛辣味,江西人最爱用腊肉炒黎蒿:肥腊肉煸出油,下黎蒿段猛火快炒,油脂裹住野菜的野性,咸香脆爽特别下饭。



第四个,保存方法不同

这两种菜的保存方式也有讲究。茼蒿娇嫩,买回家要立即用湿厨房纸包住根部,装进保鲜袋冷藏,最好两天内吃完,三天内不吃完就蔫了。黎蒿皮实得多,可以像插花那样把茎杆泡在清水里,摆在阴凉处能养上四五天。要是碰上下霜天采收的黎蒿,表皮会结出糖霜似的结晶,这时候的鲜味最浓,老饕们都抢着囤货。



第五个,时令不同

别看都是春蔬,它们的最佳食用期可错着节气呢。长江流域有句农谚:"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说的就是黎蒿要赶早。正月刚冒芽的最嫩,过了清明就老得嚼不动。茼蒿上市稍晚,二月底到四月初最水灵,能一直吃到立夏。有趣的是,现在大棚种植让季节界限模糊了,但懂行的吃货还是认准了时令,霜打过的黎蒿更甜,春雨浇过的茼蒿更嫩。



第六个,地方文化不同

这两种蔬菜还承载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里,汴梁城的早春菜市必有茼蒿,达官贵人的宴席上讲究"七蒿汤",其中茼蒿永远占着C位。而黎蒿的江湖气更重,鄱阳湖边的渔歌里唱道:"鄱阳湖里几根草,南昌人家桌上宝",说的就是黎蒿炒腊肉这道赣菜招牌。如今在武汉的户部巷、南京的夫子庙,小摊主们吆喝起来也泾渭分明,卖茼蒿的标榜"宫廷御蔬",卖黎蒿的打着"江湖野味"的旗号。



菜市场上常见的误区

市场上有些叫法容易混淆,湖北人口中的"泥蒿"其实是黎蒿的变种,茎杆更粗更紫。云南的"大叶茼蒿"属于菊科不同品种,叶片更大更圆。要注意"芦蒿"和黎蒿的区别:芦蒿茎杆偏红,气味更冲,适合凉拌;黎蒿青杆带白霜,适合热炒。



教你两招挑选技巧:

1,挑茼蒿看叶片是否挺直不发蔫,茎杆紫纹越深越新鲜。

2,选黎蒿要掐茎杆,能轻松掐出水印的才嫩,表皮白霜越明显味道越甜。遇到茎杆发硬、叶子发黑的千万别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