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8日的深夜,叶剑英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毛主席的房间。

此时,毛主席已经处在弥留之际,只有模糊的意识,手还能轻轻地动,如果有人报出名字,他还能听见。

叶剑英轻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握住了毛主席的手,眼中满是难过之色。

接着,叶剑英便恋恋不舍地往外走,他没有注意到,毛主席轻轻摆动的手。



叶剑英出了房门,还没走出几步,工作人员又连忙拉住了他,说毛主席还有话和他说。

他连忙返了回去,毛主席微微睁大眼睛,嘴巴嗫喏,似乎有无数的心声想告知,但却说不出声。

叶剑英默默听着这份无声的嘱托,在出房门后,再也忍受不住悲痛,流下了眼泪。

直到叶剑英八十岁时,谈起这件事都会情绪激动,难以自持地哭出来。

“当时我在想,毛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看我?他到底有什么事想要和我倾诉?”

或许毛主席那晚的临终嘱托想说什么,叶剑英心中也有定论。

但让叶帅难以抑制悲伤情绪的,却是他与毛主席多年来的生死情谊,他在多个场合都亲口说过。



“我知道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如果不是跟着毛主席,我的一生会很平庸,他是我一生的导师!”

叶帅作出这种感慨,必然是情真意切的,那么叶帅又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过去?为何叶帅会如此推崇毛主席?

两人的情谊,经得起生死考验

叶剑英身材魁梧、剑眉凌厉,一双眼睛格外有神,看上去,就是一位传奇且威风的人物。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给孙中山当过护卫,后跟随毛主席打天下,建国后又与周总理一起外交。

甚至后来,在那个年代,顶住重重压力荐邓公。



国外的史料研究显示,中国近代史有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孙中山、毛主席与邓公。

巧的是,他与这三人都有不浅的交情,而叶剑英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毛主席。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八十高龄时,叶帅写给毛主席的诗词中,他将毛主席定义为自己的导师,认为自己这一生,都在追随着毛主席的脚步。

当然,叶帅说自己平庸,必然是谦虚之语,但他说自己将毛主席放在心中,永远崇敬,可不是乱说。

他与毛主席的交情可谓是生死之交,互相帮助互相搀扶着走到如今,是真正的革命战友情谊。



在革命初期,叶剑英曾帮助毛主席许多,而说起两人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31年初。

那时的叶剑英刚刚从苏联回到苏区,当时,他不懂党内存在的路线之争,但他却能看明白,毛主席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的精妙战略。

毛主席在军事上向来是高屋建瓴,统筹全局,作出具体决策也会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打了不少“神奇”的胜仗。

叶剑英看后心生敬佩,他意识到毛主席是一个真正的帅才,必然是能带领党走出困境的领袖。

于是,他选择克服一切困难与流言,毫无保留地支持和拥护毛主席。

要知道,叶剑英的话在当时的分量不轻。



而叶剑英的履历相当丰富,他追随过孙中山,又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还在南昌、广州起义中均有建树,还刚刚留学回国,喝满了“洋墨水”。

这样一位名将的支持,对于正受排挤的毛主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毛主席曾动情感慨:“剑英能上能下,是个好干部!”

毛主席的感慨也是因为,叶剑英因为坚持他的意见,一路降职,直接从总参谋长的位置降到了红军的学校校长。

不过,叶剑英却不在意,在什么岗位都是为革命而奋斗,做好自己的工作便好。

他依旧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政策方针,这让毛主席大为感动。



说两人的友谊是“生死之交”也不是乱说的,叶剑英救了毛主席不止一次。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可在会议刚结束没多久,毛主席险些在土城被敌军一个连的部队采取斩首战术。

叶剑英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排的兵力顽强抵抗,成功打退敌军。

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事例,红一军和红四军刚刚成功会师时,叶剑英通过隐秘渠道获知,张国焘密谋杀害毛主席等领导人。

如果不是叶剑英及时截获急电和报告,党中央迅速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把这件事念叨了好多年,直言道:“他是在关键时刻救过我命的,如果没他,我脑袋可没了!



毛主席同样投桃报李,他对叶剑英有着充分的信任,同时又深谙知人善用的道理。

如在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前线后方都缺乏具备军事素养的干部。

毛主席考虑到这是叶剑英的强项,亲自安排,将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叶剑英。

叶剑英待在后方当军政校长,为前线培养出不少干部,让我军少了后顾之忧。

等到北平解放,叶剑英成了新北平市长,北平市的统战和情报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将叶剑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而到新中国建立后,叶剑英在处理干部、华侨等工作时比较急躁,不少人跑到中央告叶剑英的状。

按理说,这事情可大可小,但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年代,抓得还是比较严格的。



毛主席非常清楚叶剑英的为人,最终是以叶剑英检讨工作“错误”而告终,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叶剑英从不掩饰他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时常表露在诗词之中。

如他在1963年看过韶山后,想起当年艰难的革命岁月,感叹于毛主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赋诗一首。

“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

没错,在叶剑英心中,孙中山是思想启蒙人,周总理辅导他如何处理外交,而毛主席却是永远的导师。

如果没有毛主席,不会有他的今天,更不会有新中国的今天。



毛主席也相当喜欢叶剑英的诗词,经常在旁人面前夸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表现出毛主席对叶剑英的看法,那就是像吕端那样——小事难免糊涂,但大事绝不糊涂。

其实,这也是周总理的看法,他曾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诗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此来赞誉叶帅的大局观。

毛主席和叶剑英的革命友情自革命初始开始,一直延续到毛主席离世也没有改变。

晚年,叶剑英多次含泪谈到毛主席对他的影响,谈起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如果不是毛主席,我还在做生意,在家教书,过很平庸的生活。我们直到今天还在仰仗他,没有他,我们的会议还得在租界开……”



叶剑英眼中的毛主席

叶剑英作为跟随在毛主席身边几十年的人,最清楚毛主席对新中国的贡献。

“没有毛主席是不行的!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晚年,每当看到报纸或者有人批评毛主席,他会感觉到伤心,和旁人细细地说着从前的事情。

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可谓是命运多舛,前后经历从封建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在努力的抗争中跌跌撞撞进入社会主义。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毛主席,如果不是他在数次紧要关头的力挽狂澜,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现在的中华民族依旧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细数几十年前,在“八七”会议上,毛主席率先强调道:“枪杆里出政权”,悍而领导革命群众进行秋收起义,战略转向农村。

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国军还是我党其他派别,大多认为一支不去攻打大城市,不以大城市为根据地的队伍没有什么未来。

但毛主席成功了,他的井冈山武装力量成了人民解放军的基石。

当时的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这群扎根乡土,名不经传的“农民”能做成什么大事,甚至将他赶往小岛。

毛主席的军事能力,则更是让叶剑英称奇。

1965年的一个夜晚,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再次感叹毛主席一路走来的用兵如神,赋诗道: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叶帅眼中的“吴钩”,不仅是对未来可能发生战争的警惕,更是对过去红军困难时期的回忆。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经历“湘江之战”后,八万多兵力只剩下三万,并仍向湘西进发。

毛主席深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果断选择避开敌军的主力部队,向薄弱处进军,并召开“遵义会议”确定红军领导权。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带领红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奇迹般的行军,攻占七百余座县城,翻过十八座大山,走过荒草地和无数河流,与其他红军主力成功会师。

其中,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让无数国内外军事将领感到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长征精神流传了下来,并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从长征之后,红军成为了团结在毛主席周围的,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的钢铁之师。

抗日战争前夕,毛主席早就预见日本帝国的溃败,写下的《论持久战》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作战方略。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再一次敏锐地察觉到国际局势变化,明白“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中国拖不得”的道理,在美国和苏联在德国争夺归属权的重要关头,果断发动三大战役。

等到美国白宫意识到蒋介石“大好局面”竟然被翻盘时,已经无力从军事上给予蒋介石更多援助。

抗美援朝时,中央许多领导人都认为:美国太过强大,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中国若是出兵,必然不是美国对手。

毛主席力排众议,力保国家主权完整,坚决出兵,打赢了这场艰苦但又必要的“立国之战”,狠狠打击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



党与新中国一路走来,毛主席几乎在每个关键的历史关口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叶剑英怎能不被深深折服?

毛主席的影响力

事实上,叶剑英本人的行事风格深受毛主席影响。

大家都喜欢称叶帅为“儒将”,因为他在大事来临之时,总能抓清楚问题关节,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叶剑英却非常谦虚,他说自己只是跟随在毛主席的身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毛主席的伟大,似乎没有必要再多赘述。



中国有许多开国元勋将领,他们的故事都被我们口耳相传,但他们无论从事的是军事、外交或是其他行业,都没有不服气毛主席的。

如彭总曾对毛主席的思想高度赞誉说:“是毛主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而重病期间的陈毅元帅,也不忘了在毛主席生日那天,吃上一碗长寿面,表达他对毛主席的思念。

邓公则更为直白,他说道:“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的革命可能到现在还没能胜利!”

不仅是国内,国外学者在研究过毛主席后,哪怕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国别不同,依旧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

如施拉姆说道:“中国的革命就是由毛决定的,他是比20世纪中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的人。”



美国学者特里尔更是感叹:“毛的经历,让他真正成为中国革命的化身,不论历史如何变化,毛都将永远与中国和世界同在。”

结语:

毛主席逝世后,叶帅最终还是听懂了毛主席在临终前的嘱托。

这位伟大的领袖还能有什么牵挂?自然是牵挂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群众!

他担忧着那些被赶走的事物卷土重来;担忧他走后,中国再一次民不聊生。

所以毛主席在临终时,特意叫回叶剑英,哪怕他已经无力握着他的手,喉咙也发不出声音。

毛主席相信,叶剑英会懂他的意思。



事实上,将毛主席视作毕生导师的叶剑英听懂了,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临终嘱托。

等到毛主席治丧工作结束后,叶剑英大力支持邓公,尽心尽力帮助华国锋,很快结束了动荡的局面。

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发展更加迅速,也更加繁荣的时代。

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毛主席为新中国打下的基础,也不会有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我们也不能忘了,时常缅怀最值得敬爱的毛主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