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日,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乌方将与美方合作,推动达成一份“双方均可接受”的矿产协议。表面上,这是一次外交上的“理性互动”,实质上,却是一个战时政府在资源主权上的“筹码交易”。乌克兰已经不再掩饰,在战争泥潭中,它正将国土下埋藏的战略矿产,一点一点拱手交出,以换取持续援助的“资格”。



这份矿产协议的草案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据路透社此前披露,美国方面提出的新版协议明确要求:乌克兰将由其国家资源基金控制的矿产利润全部交由美方掌控,直到乌方“偿还完全部美国战时援助及其利息”。如果不是明文写下,“掠夺”这个词恐怕都显得太过客气。

外长所谓“双方均可接受”,在现实结构中只是单方面接受。乌克兰有什么拒绝的余地?特朗普直言不讳地警告泽连斯基:如果不接受协议,“将有大麻烦”。这不是对话,这是恐吓;不是协商,而是敲诈。而乌方却仍以“合作”之名包装这场不对等的资源掠夺,只能说,在生死线上的政府,连话语权都得按照美方模板定调。

泽连斯基此前虽口头表示不会接受“影响乌克兰与欧盟一体化”的协议,但他也承认,“现在对草案做出最终判断还为时尚早”。这句模棱两可的话,只表明一个事实:面对强权施压,乌克兰政府没有谈判空间,只有接受的方式不同。所谓“对等谈判”,在战时债权结构下根本是个笑话——当对方控制了你的武器、补给、财政和国际融资通道,主权就不再属于你自己。



这一切不是偶然。乌克兰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之一的锂矿、钛矿、稀土金属储备,被视为未来“绿色能源战略矿产”竞争的关键节点。早在战争爆发之初,美国资本集团就开始围绕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展开战略布局。现在,战争消耗了乌克兰的军队、摧毁了其工业,却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市场条件”,谁掌握援助,谁就主导资源重组。

这就是当代殖民的新形式,战争打前锋,协议签生死。乌克兰此刻正经历一场资源国有化向外资实控的转型,而“矿产协议”不过是这一进程的制度化标志。从农业、土地到基础设施再到矿业,乌克兰的“重建”被西方资本打包成了一个可以投融资、可以退出套现的产业链,所谓“国家主权”早就沦为附属品。

然而,更讽刺的是,这场交易还被塑造成“重建工程”的一部分。外界媒体与西方政策界普遍将此协议视作“战后秩序再建”的必要一环,以资源抵债、以矿换金,表面上是重塑经济,实际上是架空主权。而美国则以“投资安全”为由,要求乌方在立法上开放对外国企业的优先开发权,甚至要求设立“美国专属法庭”来处理投资争端。这哪里是援助,这是设立“经济殖民法庭”。



乌克兰政府想自救,西方资本想套利,美方想掌控。但无论他们如何计算,真正被出卖的是乌克兰未来一代的资源主权和经济自主性。而更可怕的是,一旦这类矿产协议作为“还债范本”成立,其他战后破碎国家也将步其后尘。这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更是当今全球南国家未来面临的共同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协议也在挑战欧盟的边界意识。泽连斯基虽然表态“不危及欧盟一体化”,但很显然,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正被美方牢牢控制,欧洲在这场“重建战争”中,实则已被边缘化。欧盟投入资金、施加政治庇护,却被华盛顿的资本策略边缘处理,甚至连资源开发权都被美国攫取,这本身就是一场对欧洲战略地位的羞辱。

“主权换资源、资源换债权、债权换控制”,这一连串链条的终点,不是乌克兰的复兴,而是美式资本帝国的殖民再扩张。而乌克兰外长的一句“推动双方可接受协议”,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合法化注脚。

矿产协议的背后,是全球秩序的赤裸现实。正义不在战场上,主权不在国土上,而是在合同的条款上。乌克兰如果不拒绝这份协议,留下的就不仅是战火的废墟,更是一座座被外资控制的矿山,那是未来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历史上无法擦去的政治耻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