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工作人员在他的内衣口袋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说起劳山那次遇刺,是周总理生平最危险的刺杀事件。而那次遇刺,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陈友才。
此人是谁?他和周总理有什么交情?这篇文章好好讲讲。
01
陈友才的“传奇一生”大概得从那一份“布包饭”开始讲起。
这不是个普通的饭,而是战士们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靠着半斤米一分三吃的生死粮。
那时候,红军的日子过得特别“紧凑”,吃的少,睡得少,甚至连屁都不敢放,生怕被敌人听到。但周总理有个特别的举动——他注意到,年轻战士发育期不完整,于是将自己分配的粮食,省下来给这些小伙子们。
而陈友才嘛,年纪轻轻,才十九岁,他在那个岁数就当上了通信连长。
你想,当时每人半斤米,很多战士一口吞下去就完了,可周总理的良心未泯,省下的饭菜,一碗一碗地递给了他们——而陈友才,虽然才十九岁,也没例外,也得到过一两次周总理让出来的饭。
但真正“让他们血脉相连”的契机,得说那一次“敌机空袭”事件。
你知道,战场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吗?敌机来了,炸弹扔下来了,跑都来不及。而那天,陈友才正帮周总理理发时,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阵的爆炸声,嚣张的敌机从空中扔下炸弹。
陈友才一抬头就看到天空黑压压的,是敌人的轰炸机,他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要炸到头上了!
还好,这时候周总理没有丝毫慌乱,直接抓住了陈友才:“走,快跑!”
当他们跑到一个藏身处时,陈友才注意到空间狭小,本能地想:我要回去,这里连我自己站都站不住,别给周总理添麻烦了。可周总理又一把把他拽了回来,站在门口,站成了“人肉盾牌”——用他那温暖的身体把陈友才挡住。
“快进来,不要回去!”周总理叮嘱着,声音严厉但充满关心。
“周总理,您——”陈友才当时还想开口,但周总理一脸淡定地看着他,嘴角勾了勾,“你是我的警卫员,这也是你份内的事。你在这儿,我没事。”
那个瞬间,陈友才心里就有了点别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血肉相连的责任,是不顾一切的信任和依赖。周总理那时的坚毅目光和那一把硬生生拽住他的手,简直比任何理论上关于领导与警卫员的忠诚都要真实。
02
第二次是在1934年红军长征时,当时队伍的进展就跟吃饭一样顺利。大家一个个都想快点干掉敌人,结果老天似乎想给他们个深刻的教训:敌机突然从天而降,像是掉到市场里的一颗苹果,接着就是一阵轰鸣。周总理这会儿正带着伤,躺在担架上。
大家吓得连忙提枪架炮,准备和敌机来个对干。但陈友才一瞥,觉得不对劲。
他一拍脑袋,突然一招“丛林隐身术”:“都别动,给我绑上树枝,披上叶子,手里拿个树杈,别吵了,咱们给敌机来个视觉上的误导。”就这么巧,咱们大总理就躺在这个“伪装部队”中间,成了丛林中的一棵树。
周围一群人都抱着树杈扭来扭去,背后是树叶,头上还挂着一堆枝条。
不一会,敌机飞过头顶,机翼扇动的风把那些树叶都快给吹掉了,咱们队伍的心脏——周总理差点被暴露。大家闭着气儿,连眼珠子都不敢转动,只有树叶沙沙的声音,听得心脏都快跳到喉咙里了。好在敌机那眼神也挺“马虎”,从头到尾没看出个猫腻。
陈友才一把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带着担架把周总理拖到了沟里藏起来。
过了一会,敌机又返回了,简直是丧心病狂地丢炸弹,还撒了一圈扫射,那一片曾经的伪装位置被炸成了大坑。
一切平静下来后,陈友才拍拍胸口,长出一口气:“那不行,咱们的伪装必须够硬,其他不提,得是让敌人觉得咱们是‘透明’的。”
03
不久后西安事变爆发,陈友才的“护卫大业”更是进入了新阶段。
1937年4月25日,周总理和一帮人挤在卡车上,准备去西安和国民党谈判。
结果卡车开到三十里铺,打算翻过劳山,进入国民党控制区,没想到就这么“被控制”了。
劳山,这地方说起来就让人心惊胆跳。地形复杂得跟谜一样,卡车刚驶进一个山坳,突然——砰!枪声一响,地上的小石子都跳了起来。周总理一听这动静,马上转过脑袋,眼睛扫了扫四周,几秒钟内就把整个地形分析得明明白白:“左侧有苇塘,右边有条小路,前方山神庙,这不是来玩的,这简直是天然的埋伏地!”
“大家注意,别慌!”周总理冷静地指挥,声音就跟指挥交响乐似的,丝毫没有乱了阵脚,“司机,赶紧加速!”
司机一听,立马加速,准备猛冲出这个山坳。但谁知道,敌人火力猛得像在开火锅,密集的子弹“啪啪啪”地飞过来,卡车轮胎立马给打得一个中枪。你看,卡车这次真的是“命悬一线”,司机赶紧捂着肩膀倒下,那一刻,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轮胎破裂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这下,咱们被困住了。”周总理一声轻叹,随后从旁边的随行人员中看了看,陈友才也没闲着,眼神一转,立马站出来:“老总,咱们这不就卡在一个死胡同里吗?是不是该考虑怎么能干掉这帮家伙?”
陈友才这时候不仅仅是“挡住敌人”,这可就是给周总理争取时间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一边跑一边看着周总理,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枪声突然密集起来,甚至有几个敌人跳了出来,直接朝着周总理所在的位置开火。陈友才挺身而出,把周总理给护住了。
04
不过,这事儿说归说,真正到关键时刻,陈友才一点也不含糊。只见他一个人横扫敌人十几米外的火力,甩了几颗手雷过去,敌人的阵地瞬间就乱了。
“继续打,给我狠狠打!”陈友才一边喊,一边趴在车后,和敌人“玩儿躲猫猫”。
可惜,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子弹如雨点般洒下来,陈友才身上很快就中了六枪。
陈友才咳嗽了两声,倒在了血泊中,完全没有退缩。
敌人看到他倒下的那一刻,还以为终于找到了“真总理”,甚至掏出陈友才身上的一张亲笔名片,上面赫然写着“周恩来”三个字。眼看着他们兴奋得就差跳起来:“成功了,成功了!终于搞定了周总理!”
当周总理拿到陈友才的遗物,那一刻,周总理也忍不住眼泪横流:“友才,真的是为我去死的。”
不久,中央军委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空气中弥漫着哀乐缓缓起伏的低吟,每一个音符都似在诉说着陈友才的英勇与奉献。周总理亲自下令,将陈友才安葬于延安宝塔山腰——那个曾经见证无数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圣地。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英雄开些残忍的玩笑。1947年,胡宗南的部队“顺路参观”了延安,他们的铁蹄无情地蹂躏了这片革命的圣地,连英雄的墓碑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毁得连碎片都难寻。当这消息传至周总理耳中,他只是深深地瞪了一眼前方,长叹一声,那叹息里包含的无力与沉痛,仿佛能将周遭的空气都凝固。
但是历史的长河终将冲刷掉屈辱与悲痛,留下的将是不朽的记忆与敬仰。
1956年,当地的人民政府在湫燕山战斗遗址立下了一块新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