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在参加红旗智能体验日前,我与很多到场的同行一样,对“红旗做智能”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期待。

一个有着“国车”烙印的老牌品牌、一个过去以庄重、大气、行政风格为主的车系,会讲智能驾驶?会聊AI大模型?甚至会把L2.9级的无图城市NOA直接标配进15万级车型?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场品牌焕新的宣传尝试,但当我坐进车里体验完、听完三位红旗核心高管的采访后,我开始彻底改观。

他们讲得不多,却句句扎实。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副总裁柳长庆说:“我们不讲期货、不拼PPT,智能体验日就是来‘验货’的。”中国一汽红旗品牌产品线CEO冯彪反复强调:“智能不是堆功能,是先把安全守住,智能车不等于智能好车。”中国一汽技术平台CEO周时莹用最严谨的逻辑,拆解红旗是如何从感知、到算法、再到整车智控系统,一步步自建出今天的司南智驾与灵犀智舱。

相信在场的很多人都意识到,红旗不只是把智能化“用上了”,而是真的“想明白了”,并且稳稳当当把几件重要的事做透了。发布会后的一小时采访结束,我在纸上写下几个词:不卷、不吹、不假。

如果说过去的红旗是一座雕像,是光辉又遥远的图腾,那么现在的红旗,更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年,用稳扎稳打的方式,重写“智能好车”的标准答案。如果将视角放到整个汽车市场,你可以不买红旗,但你很难忽视红旗正在做的事。它不是在造未来感,它是在把未来“调到可用状态”,并放进你手里。

技术是“长”在红旗里的

听周时莹聊技术,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她不急于抛出术语,而是像在搭建一座桥,一头连着前沿科技,一头连着用户常识。



比如她讲视觉系统时说:“我们不比谁的传感器多,而是比谁更像人。”这不是一句空话。红旗首发的“惯导三目仿生视觉系统”,本质上就是让汽车拥有“仿人类的视角逻辑”。

左右双目负责构建空间感,就像人类靠双眼视差判断远近;

中间单目则聚焦远距离识别,相当于一只鹰眼,用来锁定前方300米外的目标。

那么,这套方案能做什么?



它能让车在无激光雷达的条件下,识别“吊着的消防管道”、“开了一半的车门”、“夜色中的锥桶”这类对普通摄像头极其不友好的悬空障碍物,甚至能在10厘米间隙的机械车位中,一把倒车入位——这是司南智驾真实场景的应试能力。

更重要的是,红旗不止解决“看得见”的问题,还在努力解决“为什么这么开”的问题。



很多用户听过端到端大模型,但不知道这玩意儿背后隐藏了多少门槛。简单说,过去的智驾决策就像接力:前面负责感知,后面负责预测,再往后做控制,信息传递一路衰减;而端到端模型,就是一个“大脑”从头做到尾,理解、判断、执行一体化。

红旗的端到端方案,还有一个关键特性:可解释。你可以理解为“这个AI会解释自己的行为”,包括为什么避障、为什么变道、为什么没变道,都能还原出清晰的因果链条。这意味着,红旗不仅关心车能不能自己开,更关心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敢不敢用。

而在智驾最容易“炫贵”的地方,红旗反其道而行。很多品牌把NOA藏在高配,把算力绑在价格段,但红旗提出了一个有温度又有技术含量的概念——AI平权。



所有司南智驾的车型,不论高配低配,都是从同一个母模型里蒸馏出来的“智驾大脑”。通过剪枝、压缩等方法,让低阶车型保留核心算法、决策逻辑和数据能力,也就是说,15.98万的天工05,也能跑全国城市NOA;不装激光雷达的天工06,也能识别极限障碍、支持L2.9级智能驾驶。更重要是,百万、千万的金葵花也能在不被激光雷达打乱设计的情况下,实现高阶的辅助驾驶功能。

有人评价这是技术妥协,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种技术哲学:真正的智能,不是贵的才配用,而是每个用户都能用得好。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极深——红旗的智驾团队和座舱团队,已经不是“两支队伍”,而是开始融合为一个中心。这意味着未来的红旗,不只是“方向盘会自己打”,而是整车都在“向你靠近”:座舱理解你的表情,智驾判断你的意图,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协同出击,就像你身边的副驾、司机、保镖和助理,集合成一个“超级合伙人”。



智能这件事,人人都在讲。但红旗做到了三件稀缺的事:不吹牛,把算法变成了产品;不藏着,把高阶技术普惠到底;不浮夸,用工程的稳健性代替噱头的爆点。

这一层打牢了,后面不管上什么平台、卷什么算力,都不会是空中楼阁。

15万级国民车的消费感知力

在产品层面,红旗这次的策略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把技术打下来,让价格降下去,再把体验提上来。

我们看到的两款核心产品——天工05和天工06,一个是新智国潮豪华纯电轿车,一个是豪华纯电SUV,分别为15.98万和18.48万,但核心点在于这些车型不是“低价上车”,而是“一上车就能用”的智能体验全家桶。



城市NOA:开箱即用,全国城市100%覆盖,不需要开通、无门槛;

高速NOA:百公里接管频次低至0.5次以内,上下匝道通行成功率>97%;

泊车系统:支持2000米记忆泊车、机械车位、跨楼层无感衔接,全程无需切换。

这些原本属于“中高端车型才能选装”的配置,在红旗这里成为标配现货。所以,我才说这次不是“国车感”,而是“国民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红旗已经真正触达了年轻用户层,柳长庆现场提到,“25~35岁的年轻用户群体占比已经超过32%”。这是一群成长在移动互联网、对AI和智能生活感知更强的一代消费者,他们不迷信品牌,但愿为体验买单。他们要的不是光环,而是好用、好上手。

从整个发布会来看,红旗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去打动他们,反而是一直在强调 “我能用”、“我敢用”、“我用得爽”。

智能感要成为红旗的“第二人生”?

智能化时代最稳的护城河,不是遥遥领先的宣传,而是稳稳兑现的安全感。正如中国一汽总经理、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总裁刘亦功提到的,“让技术服务于人,让技术回归用户,是智能科技发展创新的底层逻辑。”



过去,我们谈红旗,更多联想到它的身份标签、历史意义,甚至是某种“特殊场合”才会出现的存在感。而这一次,当“红旗上新”的关键词变成了仿生视觉、AI平权、端到端大模型、65吋AR HUD,你会突然发现:红旗,已经不止是国车,它开始主动参与中国智能汽车话语权的塑造。



柳长庆在采访里说得很直白:“我们不讲期货,不讲PPT,讲的是能不能现在交付。”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战略自信。



红旗不押宝单一技术路线,而是用稳健体系支撑“从数据到体验”的闭环能力;不画大饼,而是选择在城市NOA全国开通、泊车系统全场景实测完成之后,才开口说“我们行”;没有用“高端限定”维持稀缺感,而是用“全线普惠”拉低技术门槛。



红旗正在把智能做成一种确定性,而不是情绪价值。因此,红旗开始从话语权向体验权转变。年轻人,一定不会被敬畏说服,但是会被体验种草,于是在这场发布会上看到了代言人孙颖莎,它不是玩流量,而是借着冠军精神传递品牌质感。

同时也能看到天工双车设计更年轻、功能更实用、价格更亲民,但技术一点没缩水;从品牌上也不总是带着荣耀感、使命感,而是人人可享,上手即用。

智能化里不缺声音,只缺兑现。红旗也不再是那个只能出现在人民大会堂门口的红旗,而是你楼下停车场里那台——能听你说话、能认你手势、能懂你需求的智能好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