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湘潭 孕育幸福
——从生育保险新政实施满月,看湘潭如何破解“生养难题”
全媒体记者 熊婷 通讯员 苏艳敏 杨丹
3月9日,待产准妈妈邵女士在市妇幼保健院完成最后一次产检后,惊喜地发现原本已用完的600元产检费额度通过生育保险新政补足至1200元。“重要检查几乎全报销,真正实现了‘零负担’产检。”她轻抚孕肚感慨道。
自生育保险新政实施满月以来,我市已有144名育龄女性享受政策红利,累计报销生育医疗费用达59.6万元。一幅以待遇提升、服务革新、全域协同的生育友好社会图景正徐徐展开。
待遇升级
托起育龄家庭“生育底气”
“原本以为政策衔接期会吃亏,没想到反而多报了600多元。”作为政策迭代的亲历者,邵女士的感触代表了众多家庭的真实心声。我市职工生育保险新政正式落地,精准对接生育痛点,提高产前检查费补助标准和生育住院医疗费限额支付标准。单胎/多胎产检费统一提至1200元,覆盖约40%的实际支出。针对政策调整衔接期的特殊情况,医保部门明确均按有利于参保女职工的原则处理,确保政策红利不落空。
曾因早产花费数万元保胎的二胎母亲张女士而言,新政的温情更显真切。职工生育保险新政将顺产、剖宫产报销限额分别增至4000元和6000。她说,“我是二次剖宫产,新政实施后基本上是‘零费用’生产。”
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创新还体现在新生儿医疗费用独立结算,既保障了新生儿的医疗保障权益,又避免了费用结算过程中的混淆与不便。
生育保险待遇保障的提升是我市持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从“衣食住行”多维度“加码”,以待遇提升为育龄家庭减负:在税费减免方面,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至2000元/人/月;住房保障领域,对多孩家庭给予政策倾斜,生育二孩、三孩缴存职工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提升至80万元和100万元;交通出行方面,组织公交企业落实14岁以下儿童公共交通免票政策;在生育补贴方面,建立职工医疗互助机制,对符合政策的职工医保参保家庭发放生育补助金。生育补贴力度同步加大,对符合政策的职工医保参保家庭发放800元/胎生育补助金,预计2025年一季度发放450户共计36万元。此外,用人单位被鼓励建立婴幼儿照护弹性工作制度,通过协商确定灵活休假方式,为职场女性“松绑”。
服务革新
跑出惠民利民“湘潭速度”
“月子里就收到生育津贴到账短信,比生大宝时提前了半年。”3月9日,陈女士翻阅手机银行流水时难掩欣喜。2.3万元生育津贴的快速到账,得益于湘潭医保部门推行的“闪电式”服务——实施生育保险新政策之前,我市医保部门就以生育津贴申领及发放的提速、提质、提效为抓手,通过优化流程、减少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实现生育津贴分娩后即刻申领、7个工作日内快速到账,并采取“直发个人”等措施,彻底告别了过去层层审批的繁琐。今年以来,全市已为637名产妇发放生育津贴1585.3万元,效率与温度并存。
这场“速度革命”延伸至医疗终端。在市妇幼保健院,产妇李女士通过“床旁结算”服务,线上完成出院、医保报销等手续,体验“零跑动”出院的便捷。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0%实现“一站式”预约结算。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全力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目标至2030年覆盖率达90%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新生儿出生、婚育等“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我市卫健、公安、医保等多部门联动,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儿童预防接种、医保参保等多项业务整合为“一表申请、一站办理”,“新生儿一件事一次办”窗口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助产机构。生育登记方式多样,既可以到户籍地或居住地乡镇(街道)线下办理,也可以通过“湖南省居民健康卡”微信公众号、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官网等线上渠道办理,同时,随着婚育“一件事一次办”落地实施,结婚登记、婚姻状况变更和生育登记等事项集成“一件事”,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同步审批”。
全域协同
织就生育守护“温情网络”
雨湖区城正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内,备孕的莫女士正在家庭医生指导下调整膳食结构。“不仅可领取免费叶酸,还有心理疏导缓解焦虑。”这得益于我市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的构建。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我市构建了涵盖婚前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出生缺陷防治等三级预防体系。同时,通过选派儿科、儿童保健专家等资源下,为基层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和诊断服务、0-6岁儿童健康风险筛查等工作提供技术帮扶。
这张“温情之网”正在不断织密。
聚焦0-3岁婴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我市稳妥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围绕托育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模式拓展,构建以普惠为重点,多种形态共同发展的托育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医育结合”“托幼一体化”“社区嵌入式托育”等举措,利用医疗资源加强托育机构技术指导、利用幼儿园闲置资源开设托班,寒暑假托育托管服务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迅速推广。
目前,全市可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227家,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2万余个。2024年,我市改扩建普惠性托位1800个,促成22家托育机构与市妇幼保健院签订医育合作协议,培训保育员、育婴师近千人次,促进托育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此外,市卫健委牵头,联合消防、市场监督、住建等多部门对托育机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确保行业整体安全。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则进一步延伸这张“温情之网”。
岳塘区云峰社区14岁的田野(化名)曾是亲子矛盾的受害者,一度出现抑郁、厌学情绪。2024年,他的母亲通过参加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课,改变了自身心态,科学育儿,如今家庭关系明显改善。3月25日,我市正式部署2025年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计划全年开展420场线下活动,为1.6万户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从待遇提升的“真金白银”到健康服务的“润物无声”,从流程优化的“湘潭速度”到全域协同的“温情网络”,我市正以系统化改革打破生育支持的单一维度。这场覆盖政策保障、数字治理与人文关怀的立体实践,不仅重塑了育龄群体的获得感,更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湘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