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是日本的国家象征,它有着优美的锥形山体,山顶终年积雪,让不少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



这座海拔3776米的活火山最近几年却频繁引发国际关注,日本政府自2022年起陆续发布多项富士山喷发应对预案。

就在今年3月21日,日本方面首次针对富士山大规模喷发可能产生的火山灰沉降,制定了详细措施。



最新研究显示,富士山一旦喷发,火山灰不仅会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可能飘至东京都市圈。

富士山自1707年最后一次喷发以来已沉寂300余年,而近年来其周边地震频发、岩浆活动迹象显著增加,这使得科学家对其喷发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富士山作为休眠火山,其地壳深处的岩浆房在长期积累能量后,可能通过火山通道突破地表形成喷发。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拥有将近111座活火山,火山活动频繁。



自2022年樱岛火山连续喷发后,日本发布了最高级别警报,显示了该国对火山灾害的敏感性与应急机制的成熟。

但富士山与樱岛火山可不一样,它的特殊性在于地理位置和潜在的破坏力。



富士山距东京仅100公里,如果喷发规模与1707年相当,火山灰极有可能覆盖首都圈,引发交通瘫痪、电力中断等连锁灾难。

日本政府根据火山灰厚度划分了四个阶段的应对方案,要求居民在火山灰超过30厘米时全面撤离。



富士山的潜在威胁牵动着全球地质学界的目光,而对它的监测技术、预警机制与跨区域影响的研究,也为其他火山活跃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

那么,火山喷发是怎么被人类预测的呢?

火山喷发的预测手段



目前,火山喷发的预知需要多种检测手段结合。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白志达解释,岩浆从地幔向地表迁移时,会引发地震、地表形变与气体溢出等现象,这些信号成为科学家判断火山活动状态的关键。



地震检测通过捕捉岩浆上升导致的地壳破裂信号,能够追踪震源深度与频率的变化。

地表形变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精确测量山体膨胀或沉降的毫米级变化。

气体监测则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火山气体的浓度变化,推测岩浆房的活跃程度。



日本对富士山的监测网络覆盖地震、形变与气体三大领域,数据显示,自2021年底以来,富士山周边地震活动显著增加,岩浆房体积持续扩大。

预测火山喷发需要整合多源数据,排除干扰因素。



火山喷发前兆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岩浆也可能在接近地表时停止活动,导致“虚报”。

这种不确定性要求科学家在预警时要兼顾数据全面、决策谨慎。



东京大学学者杉森玲子强调,富士山的“平静期”已超300年,远超其平均喷发周期(50-100年),这意味着能量积累可能接近阈值。

火山喷发产生的连锁效应十分恐怖。



以富士山为例,它如果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将随着大气环流扩散,若喷发的强度和1707年相当,火山灰可能在3小时内抵达东京。

火山灰不仅会阻塞交通、腐蚀设备,还会引发呼吸道疾病。

更严重的是,火山碎屑流,也就是高温气体与岩石碎片的混合体,可能以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摧毁沿途建筑。



这些对富士山喷发的预测,促使日本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日本具体都有哪些应对火山灾害的经验呢?

日本应对火山灾害的经验



日本通过立法将火山监测纳入国家的防灾体系,并在111座活火山周边设立观测站。

以最典型的富士山为例,它的监测数据实时共享至中央防灾指挥部,确保高效应急响应。



2022年樱岛火山喷发后,日本仅用数小时便完成周边居民疏散,这得益于日常演练与预警系统的完善。

日本还十分注重公众科普,定期发布火山风险评估报告,并通过模拟软件展示火山灰扩散的路径,提升民众的防灾意识。



除此之外, 技术上的进步也为日本的火山研究提供了帮助。

日本研发的高精度地震仪可以检测地下10公里的微震信号,合成孔径雷达(SAR)能识别地表0.1厘米的形变。

这些高科技工具帮助科学家构建了富士山的三维岩浆房模型,预测可能的喷发类型和规模。



但是火山喷发前兆的多样性与地域差异性使得通用模型难以建立,且大规模喷发的历史样本稀少,限制了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效果。

京都大学教授镰田浩毅认为,未来需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全球火山数据,以提升预测准确性。

我国有不少民众担忧,富士山的喷发是否会影响到距离较近的长白山火山。



对此,白志达教授明确表示,两者分属不同地质构造体系。

富士山位于板块俯冲形成的岛弧带,而长白山属于大陆边缘火山,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

长白山是否喷发取决于自身岩浆房状态,监测数据显示其目前处于缓慢补给阶段,喷发风险较低。

结语



富士山的喷发风险始终存在,日本通过持续监测与科学评估,逐步完善防灾体系,为可能到来的灾害做好准备。

全球火山带有着相互关联性,各国需要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研究,共同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